丰田崩溃的幕后真相
现年77岁的丰田(Toyota)前董事长奥田硕(Hiroshi Okuda) 还在给该公司制造麻烦。
最近,在上周三的《华尔街时报》(Wall Street Journal)上,奥田硕被冠以双重名号,即丰田灾难性全球扩张的始作俑者以及丰田家族的敌人。
但是,一味指责奥田硕,并未触及丰田(Toyota)近来出现的问题之根源。
为此,丰田的主管们应该好好审视下自己。如果他们够勤勉的话,就不难发现丰田的管理结构已经过时,这样的结构效率低下、不利于生产,而且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丰田的组织模式跟半个世纪前没什么两样,当时,该公司刚开始在美国汽车市场销售汽车。丰田并未整合其职能部门,所有部门都向日本总部汇报。这是一种烟囱式的管理模式——垂直结构、各部门之间没有协调。
这种模式用在早年羽翼未丰的丰田身上或许还可以,但现在不行了,因为丰田在美国的势力已经大大扩张。
事实上,要是把丰田在北美的部门进行整合,其结果可能类似底特律三巨头(Detroit Three)之一,集工程设计、制造、采购和销售职能于一体。这样的话,假如这些职能部门当中,有任何一个发现了油门踏板的质量问题,都可以迅速转达该问题,并且和其它部门一起寻找到解决办法。
上面这种整合,恰恰是福特(Ford) 当前成功的重大原因之一。福特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 每周四都会召开会议,公司所有高管都将出席,并在会上分享信息。
相比之下,丰田的工程设计、制造、采购和销售等部门都向日本总部汇报。要是各地区、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能共享信息就好了。
这种制度更适合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制造商,而不适合立志于称霸业界的全球化巨型企业。
丰田汽车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 美国负责人吉姆•兰兹(Jim Lentz) 曾在证词中表示,他没有权力下令召回问题车辆,这话确实不假,在丰田一直是这种情况。兰兹既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权力下令召回。
业内其他公司的主管们对此很是震惊。一位同行表示:“最令我惊讶的是,据吉姆•兰兹称,在召回问题上,美国分公司的管理团队没有发言权。很明显,该公司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
至少这20年来,丰田过时的管理模式一直令其美国分公司的高管感到头痛。
据一位知情人士称,丰田迟迟不采取行动,部分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的权利纷争,强势的美国销售部门与公司其它部门有矛盾。
近期,这种摩擦又有所表现,各方就丰田汽车北美公司(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的角色问题又有了争议。该公司位于纽约,是丰田在北美各分公司的控股公司。
为了加速整合,德高望重的高管吉姆•普莱斯(Jim Press)被任命为丰田汽车北美公司的负责人,他此前是主管丰田汽车销售公司。
在2006年9月,普莱斯向丰田董事会提交了一份陈述报告,要求加强其所在的北美公司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丰田汽车工程与制造公司(Toyota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以及日本总部的联系,以及时获取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
普莱斯很有先见之明,那时候就在担心安全的问题。他当时就发现,丰田汽车因安全问题召回的汽车数量正逐渐增加,他指出这正在影响丰田的顾客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