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3D电影已走向穷途末路

3D电影已走向穷途末路

Kit R. Roane 2010-07-29
票价过高、影像昏暗、可能导致头疼和眼睛疲劳,如此看来,3D电影确实前景黯淡。

    想当初,人们常常批评好莱坞创造的很多人物不够生动立体。而今天,电影观众又因为看立体的3D电影要掏更多钱而抱怨。

3d.gi.top.jpg

    3D电影的高票价最近几年来养肥了电影制作者,可它并没有吸引很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过去十几年间,电影院一直不甚景气,只在2009年短暂地红火过一阵。新的数据显示,公众又对本地电影院上映的片子兴趣寡然了。

    根据好莱坞官方网站(Hollywood.com)的票房调查,与2009年相比,截至7月18日,美国电影院今年的上座率下降了2.2%。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那个周末传统上是美国影院每年最忙碌的四天,但今年的这个假期却是17年来观众最少的一次。

    大批粗制滥造的电影当然不会对提高上座率有任何帮助,而大批不但粗制滥造,而且票价高昂的3D电影还可能促使上座率加速下跌。美国知名经纪交易公司BTIG 7月份对2,000多名电影观众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观众对3D电影高额票价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3D电影一般都需要额外加收4美元,这意味着在纽约看一场《卑鄙的我》(Despicable Me),一张原本9美元的儿童票变成了13美元。而这个产品几乎不能给观影体验带来任何附加值,甚至对其有所损害,所以额外加价的做法实在卑鄙。

    一直以来,美国电影票价保持着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美国民众普遍比较愿意去电影院。当然,由于 DVD的兴起,以及网上下载越来越便捷,上座率受到了一些冲击。然而改良的3D技术的推出,使电影院获得了不可比拟的优势,毕竟这种观影体验在家里是无法获得的。

不值这个票价

    不过,3D电影票价高涨,使电影业最近几年刚看到的利润反弹的一线希望,也变得岌岌可危,这是在考验电影业的“新常态”(new normal,意指经济危机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译注),同时也在考验他们对3D技术“抗衰退”的信心。BTIG的媒体分析师理查德•格林菲尔德指出:“3D电影票额外加价4美元是电影定价体制中一项比较大的变动。除了有些卖座大片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今年到目前为止,上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显然不是个乐观的信号。”

    M•奈特•沙马兰导演的影片《最后的气宗》(The Last Airbender)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成为昂贵又吹捧过度的3D技术失败的典型例子。谈及好莱坞把每部电影都做成3D的风潮,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称其为“自绝后路”,他还把3D电影的票价称为“勒索父母的一种形式”。他用了一句比较辛辣的评语来形容《最后的气宗》3D版:“从所有我想得到和还没想到的方面来说,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都使人痛苦不堪。乔•摩根斯坦恩也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撰文,毫不留情地把观看这部电影比作“受中国的水刑”(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译注)。

    这部电影即便是2D版也乏善可陈,而让大部分评论家和电影观众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是它又画蛇添足地做成3D。艾伯特指出,这道程序让《最后的气宗》成为他近年来看过的“最单调、最黑暗、最乏味的电影”,“使低劣的3D电影加速走向死亡”。

    3D电影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票价太高。这个技术程序会将电影胶片明显变暗褪色,看上去好像放映机镜头上抹了一层凡士林。3D制作过程需要把一个画面分成左右两只眼睛各一个影像,因此光线水平只有2D电影的大约一半。在Hero Complex电影节上,当被问及为何决定将广受好评的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以传统的2D电影方式拍摄,导演克里斯•诺兰解释说,3D技术的质量还不过关。他认为,“昏暗的影像使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票价和质量问题并不只是3D电影遇到的全部麻烦。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Consumer Reports)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称,对于有某种视力问题的人群,他们的大脑为了看清这种3D影像会引发头疼和眼睛疲劳。被孩子拉去看又一部3D电影——《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的父母们,可不愿意听到这个消息。

观众选择2D电影的机会增多

    电影行业是否正在扼杀新近的这棵摇钱树?电影工作室对此并不担心。迪士尼(Disney)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最近表示了对3D电影大量上映的忧虑,然而,环球电影公司(Universal)的发行总裁尼基•罗科操着他最深奥难懂的“工作室腔”,告诉《好莱坞报道》杂志(The Hollywood Reporter):制作3D电影“无论对发行商还是放映商都意味着丰厚的额外利润”。正如好莱坞官方网站的票房统计数字所显示的,尽管今年电影的消费量在下降,但电影制作者像抢钱的强盗一样获得了高额收入,他们靠3D电影的高票价,实现了总收入4%的增长。

    不过,收入的增加并不代表消费者对这项技术的肯定和认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消费者并不像电影人那样,对新一代3D技术的兔子洞无比神往(rabbit hole,源自《爱丽丝漫游仙境》,意指一个充满新奇事物的魔幻世界——译注)。新一代3D技术与1950、1960和1980年代的那些尝试有着显著不同,当时用的是红蓝纸板眼镜,而且影片多少与恐怖片、剥削片(exploitation film,即成本低、制作粗糙,专门炮制色情、暴力、毒品、怪物等耸人听闻题材的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欧美——译注)、以及“软性”色情沾边——虽然现在所有这些手段似乎都已经被用上了。

    今年夏季,3D电影扎堆上映,因此,能满足任何单部电影档期需求的3D屏幕数量告急。而由于大片需要大规模地上映,更多的2D版本也就投入使用,观众也就可以选择观看传统形式的电影。有了这种选择,很多人就放弃了昂贵且华而不实的3D版。

    去年12月《阿凡达》(Avatar)上映时,3D版的票房占了该片票房总收入的82%。环球电影公司7月9日首映《卑鄙的我》,3D版的票房大概只占其总收入的45%。在此之前上映的其它热门3D影片,包括《玩具总动员3》、《驯龙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和蒂姆•伯顿重拍的《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已经表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格林菲尔德发现最有趣的是,某些3D版发行量较大的影片,与一些限量上映3D版的影片相比,前者的3D票房收入更糟。比如,《怪物史莱克4》(Shrek Forever After)与《驯龙高手》相比,虽然前者多放映了200场3D版,但3D版占其票房总收入的比例却比后者少。他5月份在BTIG 的博客上写道:“大部分消费者直接选择观看2D版。而电影业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消费者开始认为看3D电影‘不值当’。”

    电影《蠢货》(Jackass)3D版即将上映。听听这片名,可见艾伯特对这部电影的预期或许比他自己料想的还有先见之明。

    译者:陈宝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