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奥巴马为何缺席坎昆气候会议

奥巴马为何缺席坎昆气候会议

Shelley DuBois 2010-12-17
美国不可能就温室气体问题通过任何联邦法规,这也意味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也不会做出进展。

    美国总统奥巴马回避了可能在墨西哥出现的僵局。在墨西哥坎昆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会谈的各国,都希望美国能够承诺采取一切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不过奥巴马却并没有出席这次大会——这可能是个明智的决定,因为美国的政治气候可能会阻碍任何削减温室气体的承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谈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后续会议。《京都议定书》列出了37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将于2012年到期。目前全球各国领导人都在寻找新的办法,希望能够延续《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排放目标,甚至使这些目标变得更有限制性。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免于履行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理由是这些国家需要廉价的矿物燃料来实现工业化。美国是唯一一个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因此奥巴马总统决定不参加此次的坎昆会议。对于一份美国拒绝签署的议定书来说,奥巴马即便参加了会议,对促进减排目标也没有什么帮助。

    美邦律师事务所(Milbank Tweed)全球项目金融集团的合伙人埃里克•西尔弗曼专门从事能源项目融资,他表示,美国并非反对绿色能源。

    “的确,一些国家希望美国扮演领导角色,但美国并没有这样做;然而,美国国内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尽管这些进展显然不像一些环保人士所希望的那样快速和重大。”

    例如,美国东北部以及美国东岸的10个州去年批准了“区域性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该行动为接下来10年内的碳排放设置了一个区域性的上限。加利福尼亚州在2006年通过了自己的《全球变暖解决方案法案》(Global Warming Solutions Act),并且在今年11月推翻了一项旨在缓行该法案的议案。

“总量控制与交易”的僵局

    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尽管奥巴马政府在推进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上退缩了,但它还是支持了一项清洁能源运动。上周二,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在一次核能峰会上宣布,美国应该发展核电设施,此举的意图可能是为了获取共和党在发展清洁能源问题上的支持。

    那么,在全球层面上,美国为何不拿出实际行动,签署《京都议定书》?西尔弗曼表示,尽管奥巴马总统本人可能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但美国参议院绝不会允许他在这份议定书上签字,尤其是美国在1997年拒绝了这份议定书,加之布什总统在2001年甚至没有对议定书的条款表示一丁点儿的认可,使得参议院的态度更加坚定。

    西尔弗曼补充道,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求纳税人为清洁能源掏腰包是件困难的事。在美国今年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支持率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公众反对政府加强控制的体现。

    “人们强烈希望削减税收,缩小政府项目的规模,”西尔弗曼说,“这与环保人士为碳排放设限的目标形成了直接冲突。这两种理念实在是太互相冲突了。”

    这种情况造成了僵局。美国不可能就温室气体问题通过任何联邦法规,因此奥巴马参不参加坎昆会议,区别都不大。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也不会做出进展。

    西尔弗曼说:“中国和印度的基本态度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们负担不起成本。’而中国和印度还是最富裕的两个新兴国家。美国人则会说:‘我们也负担不起——这会使我们在工业生产上失去面对金砖四国的竞争力。’因此这个会议是无解的。”

    中国和美国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两个国家。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数据,2008年美国排放了约58亿公吨二氧化碳,而中国的排放量超过了65亿吨。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研发可再生能源的领头羊,但它绝不会在美国之前签署一项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因为如果中国签署了这样一项协议,那么它将不得不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而这将使它的工业产业处于不利地位。

    对此,绿色科技传媒(Greentech Media)全球研究部的能源分析师沙耶尔•坎恩表示:“是否能达成某种全球协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是否采取行动。如果美国的行动算不上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至少一定能推动全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坎恩表示,发展中国家也希望达成一项全球性的协议,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性协议将主要把目标瞄准全球最大的几个排放国家,因此也许不会给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国家设定苛刻的排放目标。其次,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理事会会议期间,各国共同建立了一个基金,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前捐助1000亿美元,资助发展中国家使用替代能源。一项全球性的协议将激励发展中国家使用这笔基金。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人人都向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投资,”坎恩说。

    不过西尔弗曼也指出,在美国加盟一项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之前,不光是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朝着削减碳排放目标前进的进程都将是缓慢而零散的。

    美国不出手,别人也不会出手。不过从眼下看来,美国还没有要出手的意思。

    译者:朴成奎

精选评论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23

人工智能革命与劳动价值重构:比尔·盖茨的"两天工作制"预言与柏文喜的制度协同论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今夜秀》节目中抛出的"十年内实现每周两天工作制"预言,犹如投入现代文明深潭的巨石,激起了关于劳动本质、技术伦理与社会形态的激烈讨论。这位科技先知的话语体系中,"人工智能将替代大多数工作"的论断并非孤立的技术乐观主义,其背后暗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深刻叩问。当我们将其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关于"技术革命与社会制度协同进化"的理论框架结合审视时,这场关于未来工作形态的讨论便超越了简单的工时缩减,指向更本质的社会价值体系重构。

一、技术奇点与社会制度的时空错位

盖茨预言的技术基础建立在对当前AI发展速度的线性外推上:GPT-4的推理能力每18个月提升百倍,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已实现复杂环境自主决策,生成式AI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准确率超越人类专家。这种指数级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力"的边界正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工作蔓延。但柏文喜在《技术革命与制度时滞》中指出,任何颠覆性技术的应用都会遭遇"制度消化期",当前全球劳动保障体系、企业组织架构仍停留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这种时空错位构成了技术红利释放的最大障碍。

日本政府推行的四天工作制实验印证了这种矛盾:三菱重工试点部门的生产效率提升22%,但薪酬体系仍按五天标准设计,导致单位时间劳动强度激增。摩根大通一面讨论AI带来的三天半工作制,一面强化返岗考勤的反差,暴露出资本增值逻辑与技术普惠性的根本冲突。柏文喜强调,只有当社会分配机制突破"劳动时间=价值创造"的工业思维,建立基于技术贡献率的新型计量体系,盖茨预言的工时革命才可能真正落地。

二、劳动价值解构与人文主义回归

在AI替代医生问诊、教师授课的图景下,传统职业价值体系面临瓦解危机。盖茨认为这将释放人类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但未指明意义重构的具体路径。柏文喜在《后工业时代的劳动伦理》中提出"三维价值评估模型":当机器接管物质生产的基础维度,人类劳动价值将向情感连接(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创意迸发(艺术创作、战略设计)、意义生产(哲学思辨、伦理构建)等高阶维度迁移。冰岛四天工作制试点中,社工职业满意度提升47%,证实了人际互动类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这种转型要求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当前领英平台AI技能需求年增240%的背后,是职业教育与前沿技术的严重脱节。柏文喜倡导的"元能力培养"理念——即超越具体技能的逻辑思维、跨学科整合、价值判断能力——正在成为应对技术迭代的核心竞争力。韩国KAIST大学开设的"人机协作专业",通过哲学、伦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培养,正是这种教育转型的前沿探索。

三、财富分配机制与文明形态进化

四天工作制实验暴露的深层矛盾,在于现行GDP核算体系无法有效计量技术红利。当AI将社会总财富提升300%时,若仍沿袭按工时分配的旧机制,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柏文喜提出的"技术股息"概念颇具启发性:建议将企业AI应用节省的人力成本按比例提取,形成全民基本收入(UBI)资金池。葡萄牙正在试点的"机器人税"政策,要求每台工业机器人缴纳相当于员工年薪20%的特别税,正是这种思路的初步实践。

这种分配革命需要配套的文明形态进化。冰岛缩短工时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时间增加53%,公共事务决策效率提升34%,印证了柏文喜关于"技术解放人类参与文明共建"的论断。当马斯克 Neuralink 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操控,人类认知边界被重新定义时,劳动的概念或将升华为更本质的价值创造——如虚拟世界架构师、数字伦理审计师等新兴职业的出现,正在重塑文明演进的方向。

四、协同进化中的制度创新挑战

实现盖茨预言的最大障碍,在于打破技术单边主义的迷思。OpenAI暂停GPT-5研发的伦理争议,暴露出技术失控的潜在风险。柏文喜的"三元协同理论"强调,只有在技术进步(企业)、制度创新(政府)、价值共识(社会)间建立动态平衡,才能避免文明断代风险。欧盟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正是制度追赶技术的典型例证。

企业组织形态的适应性变革同样关键。柏文喜研究的"液态组织"模式,在荷兰ING银行得到成功验证:取消固定工时后,员工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组建临时团队,配合AI辅助决策系统,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0%。这种去中心化、任务导向的新型生产关系,或将成为破解工时困局的关键密钥。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转折点上,比尔·盖茨的预言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工作时间的物理性压缩,而应视作技术革命倒逼文明进化的历史契机。当柏文喜警示"任何忽视制度协同的技术跃进都将引发系统性风险"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两天工作制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算法模型的突破,更在于人类能否构建与之匹配的价值伦理、分配机制和治理体系。或许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唯有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内涵,人类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文明的主体性。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