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款英菲尼迪G25 AWD:物有所值
进入2011年,英菲尼迪(Infiniti)销售获得了大丰收。2010年12月,其销售额比一年前增长了37%,是行业总体增长率(11%)的3倍。
2010年对于日产汽车公司(Nissan)来说,着实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其高档车品牌轿车和卡车合计售出103,411辆,比前一年增长了28%。一家德国豪华车制造商报告说,尽管一直以来它不断从其他欧洲竞争对手手中抢得市场,但自己原有的一些客户却被英菲尼迪抢走。
英菲尼迪最近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应该归功于它高档运动汽车品牌的定位——集性能和创新设计与英菲尼迪一向的优秀品质于一身。
上述特点在G系列及其旗舰车型G37轿车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在英菲尼迪各车型的总销量中,G系列占据了超过半壁江山。
自G37两年前投放市场后,英菲尼迪又推出了其变种车型——搭载小型引擎的G25,并试图借此扩大G系列低档车市场。
这一销售策略,经过多家德国汽车厂商经年累月的实践,日臻成熟,已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即:先发布旗舰产品,然后紧接着推出搭载不同容量引擎的价格较低的变种车型。也就是说,搭载5.5升引擎的梅赛德斯 S550问世几年之后,再以较低的价格推出其变种车型S430 。目的就是让客户有新的理由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G25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其外表与G37如出一辙。二者的区别在于引擎和价格。
G37是四轮驱动,搭载的是容量为3.7升、功率为328马力的V6引擎, 起价36,650美元。
相形之下,G25的引擎只有2.5升,功率亦只有区区218马力,起价33,950美元,比G37便宜2,700美元。
为了进一步降低价格,英菲尼迪没有给G25配备六速手动传动装置和导航系统。
如此说来,少花点钱,就可买到一辆功能也略弱的汽车。是不是听起来合情合理?
此外,由于G25的引擎较小,因此比G37轻了62 磅。由于重量减轻加上引擎较小,G25得以拥有优异的燃料经济性。其油耗为:19英里/加仑(城市),27英里/加仑(公路);相应地,G37的油耗为:18英里/加仑(城市),25英里/加仑(公路)。
不过,尽管拥有上述优点,但代价亦很明显:G25的性能弱于G37。
虽然G25的引擎相对较小,但却完好地继承了G37令人称羡的动力学特征。但尽管如此,G25的速度却比后者慢得多。当司机踩下油门时,运动轿车应该能狂奔起来才是,但G25好像难以做到这一点,完全没有G37大引擎的风采。
其他评测员并未发现G25的这些短处,但我心中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那就是我驾驶的G25不过是台低劣的仿制品而已。
问题也许并不出在这款车本身,而是在于英菲尼迪产品线过短。英菲尼迪只拥有两个轿车系列,除了G系列,就是价格相对高昂的M系列。
尽管只有两个产品线,英菲尼迪的销量却胜过奥迪(Audi)等拥有丰富产品线的竞争对手。后者的销量略低,但车型却多得多,其中包括A4、A6和A8等。
这样一来,英菲尼迪的两条产品线都得覆盖较大的市场才行。中型的G25于是成了英菲尼迪的入门级车型,而不能算作A4同类车中的小型车。
或许,英菲尼迪可以效仿底特律三巨头(Detroit Three)的做法。后者往往先推出一款定价较低的产品,稍后再继之以大马力的变种车型。
比如说,凯迪拉克(Cadillac)就是在CTS产品线面世两年后,才推出高性能的V系列。
如果G25先于(而非晚于)G37问世,可能会更具吸引力。
译者: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