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城市化的残酷与悲伤

城市化的残酷与悲伤

杜博奇 2011-11-24
急速向前的中国列车顾不得停下来听一听田野的呼声,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往往粗暴、简单地选择了后者。面对复杂问题,既缺乏处理技巧,也不具备解决诚意,一带而过,埋下隐患。

    几个月前的一天,曾去某位朋友开发的一处地产项目。那里原是旧城,即将被改造成崭新的住宅小区。时值中秋,本省农民工纷纷回家秋收,工地分外冷清,只有为数不多的外省民工忙碌。

    一个身材不高但健壮的男人正在抽烟,他来自四川山区,妻子也在这里做建筑工,两人年收入在十万上下,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时把钱带回四川老家。他们四处谋生,早已习惯把工地当成家,辛苦一年,只春节时回一次老家,为得是多赚些钱,以便将来在家乡开个小店。

    秋日的阳光下,陈旧又崭新的城市散发出迷蒙的气息。在这片沸腾的土地上,抽烟男子的梦想微小、安静,无关宏旨,却让人感受到生活;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中,抱有类似梦想的人也许不在少数,在这个急遽变革的转型时代,他们纷纷从农民变为工人,身份尴尬地游走在城乡之间,他们辗转飘零,在别人面目全非的故乡建设新城,而自己的故乡也正在模糊不清。

    更辽阔的时空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爆出业主退房事件,绿城、龙湖等知名房企正危机四伏,地产商在网络上大倒苦水,各种悲观论调纷至沓来,一幅山雨欲来的气势,而这座北方小城却杳然事外,房地产建设如火如荼。朋友信心十足地认为,危机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一方面,地区有别,相比之下,自己开发的房价不高,不愁市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宏大计划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浪潮正在省内四处开花,有政策支持,不必过分担心。

    在这个北方省份的官方文件中,上述场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三年大变样”。这项始于2009年初的政策目的是改善城市面貌,推进城乡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长久以来,该省深为城市环境和硬件设施的落后苦恼,据说因此流产多笔投资项目。

    三年前,次贷危机由彼及此,中央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该省痛下决心,掀起城市化建设的序幕,号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口号振奋人心,在民间激起涟漪,从城市到乡间,官员、商人、公务员、市民、商贩、农民……人人怀着既忐忑又好奇的心情,身不由己地卷入漩涡。

    无疑,没有人乐意在这轮变革中裹足不前,如果生活不曾向好,至少不能变差——在这个大谈效益的时代,那简直是无能的代名词。也许你没有赶上1978年和1992年的下海潮,也许你曾与互联网浪潮失之交臂,但摆在眼前的这个机会如此切近,却万万不能错过。不断飞涨的房价和漫天散播的消息已经动摇了人们平静生活的决心,出租车上、市井之间,即便彼此陌生,房子也是打破沉默的最佳话题,它牵动每一条敏感或迟钝的神经,让人悲喜系之。

    该省省会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市区内遍布各种以“村”、“庄”、“铺”、“营”命名的块状区域,这些占尽地利的城中村成为“以拆促建”的主场。三年间,近百个城中村被拆,某别墅区也被利润更高的高层替代,万达、恒大作为外来者加入竞争,举目四望满是林立的吊塔和在建的楼群。

    严格来讲,这个缺乏商业意识的城市或许是第一次经受城市化洗礼,大大小小的地产商争抢有限的地块,根基深厚的本地企业往往占得先机,资金雄厚者大可开发黄金地段,财力不济者却在挤占农田,由此衍生盘根错节的关系和纠缠不休的争议。无法判断确有其事还是竞争者故弄玄虚,本地报纸上,万达曾被爆偷工减料,恒大则证件不全,即便如此,期房仍订购一空。

    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观察视角,每一个切面都是当下中国的肌体,虽然不足以组成全部,却能在参差之间投射出现实的复杂性。然而,发生在这个北方省份的事实似乎表明:某些弊病在不知不觉中保留、继承和发扬,值得借鉴的教训则仍被草率地忽视。

    城中村改造流于表面,高楼背后难掩破败小区;占用耕地导致大量“孤岛”出现;“史上最牛立交桥”也在这个省会,桥上立着一盏匪夷所思的红绿灯;城市内涝依旧严重,一度有人做起打捞车牌的生意,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失主,每个百元”;八车道的迎宾大道和两旁每根万元的路灯被指为浮夸。更令人唏嘘的是,某县将乡间小路改成柏油马路,照明设备也是这种路灯,据说因为某领导喜欢,而领导视察之后,马路上跑得最多的却是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

    县城兴起房地产开发热,问题似乎不容乐观。由于疏于监管,不乏强制拆迁,引发民众不满,时而爆出抵制事件,与此同时,占用良田,挤压农民生存空间。在某些地区一度传言村镇合并,规模较少的村落取消建制,人口疏散到县城,发放一定购房补贴,在农民中引起生存焦虑:一方面,房价仍是农民不能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以农为生者离开土地便丧失收入来源和生存基础,而对于年轻一代,萧索的城市商业很难拴住回乡农民工那颗骚动的心灵。

    种种现实不禁让人想到300多年前的英国:贵族将农民赶出土地,圈占农场,建立一座又座羊圈。于是,汹涌的民意将城市化比作“圈地运动”。表面来看,历史惊人相似,却在关键处分道扬镳,衍生各自不同的历史走向。“圈地运动”由市场激发,是英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走俏的反映,为随后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中国的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政府主导的半市场化行为。

    客观地讲,“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充足的原材料和大量廉价劳动力,让这个岛国一飞冲天,在国际政经格局中赢得主动;而此时此刻,城市化带给中国的又是什么呢?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