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能不能改称城市经理?
随着习近平、李克强主导的新一届政府就职以来,短短几个月,中国政坛似乎刮起了一阵新风。公务接待费降下来了,政府奢侈品消费减少了,就连各地的“表哥”们也裸腕相见。
然而,老百姓们希望的,并不只是领导们少下几次豪华餐厅,而是各级公务员真能为自己提供及时、切实至少是真实的服务。
这当然也是国家领导人的期望。相信中国的各个智囊团们也在酝酿各种政策。就连我这一天“智囊”也没有做过的人,也智囊欲膨胀,一个“馊”主意脱口而出,“请市长们改改名吧”。
改成什么呢?
把市长们的名称改成城市经理吧。不仅如此,也把各级公务员中的首长们改改名称吧,比如城建局长改成住房与城市发展经理如何?
想到这点,源于自己对美国地方政府的一些感受。
刚到美国时,正赶上我所在的麻省剑桥市举行地方选举,选举市长和市委员会。小小的剑桥虽然只有10万人口,却拥有哈佛和麻省两所世界顶级大学,确实是精英汇聚的地方。但在当地的政府网站上,首先看到的不是市长的大名,而是城市经理。
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打个通俗的比方,选民相当于股民,市长们相当于被股民们选出来的董事长,在许多地方还不设这个职位,或者设了这个职位不给发饷。而城市经理呢,则相当于董事长聘请的首席执行官,至少是一定要发薪水的。
但这个比喻也不一定恰当,因为相对于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来,城市经理可没有那么大权力,也没有那么高的薪水,而更多的就是履行着一个市民服务的总务员的职能。
那谁还愿意作这个活多事儿多、但薪水却不让人称羡的工作呢?挺多的,因为相对于市长来,城市经理的第一大好处是稳定,市长们可能在选举中,因为党派和政治考量(比如我在剑桥的那一年,市长竞选人之一打的口号就是,我是全美第一个同性恋市长候选人)获选或落选,而城市经理一旦受聘,只要城市不出现财政困境,市长一般不能因为其他非业务考量解雇城市经理。
第二大好处当然就是满足做事欲了。美国地方城市虽然不如中国的城市那么靠卖地和贷款而有钱花,但相对于需要挣钱的企业或者相对于需要募捐的非政府组织,还是有很多做事儿的灵活性。
但同时,顾名思义,作了经理这个几乎专属于市场的称谓,那也就不用想摆摆官老爷的架子了,干活儿吧您那。
似乎也奇怪,美国老百姓尽管对白宫或国会政治大都或有牢骚或有调侃,但对于自己城市的“公务员”们,一般都非常满意。因为这些经理和经理们手下的“服务员”们,干的活儿确实大家都看得到。
讲到这里,有人或者会说了,你这明明就是在讲一种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哪里是换换官名那么简单。
不错,名称虽事小,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治理理念。但想想中国的情况,特别是10年来的情况, 人们恰恰能从官名上看到很多体制的影子。
比如,我2001年刚刚成为一名中国日报财经记者时,要写的一条稿子是,国企改革新规,今后国企的领导级别和名称一律不再参照政府官员的行政级别。只是这一小小的规定,好像很快就与朱镕基时代其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样,被人们遗忘了。于是副省级的国企老总们又纷纷改行当起了(副)省长、(副)部长。
正因为如此,在动笔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突然看到的一条小新闻,“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三大智囊机构,一律不再高配副国级领导”,不由得让我心中一动。
作者为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读博士。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