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视角看广州经济“尴尬”
尽管广州去年GDP增速11.6%,总量依旧保住全国季军的宝座,但毋庸置疑的是,广州经济在风光三十余年后,正面临多重夹击的“尴尬”:前有京沪、后有津深温杭不等。
诚然,作为中国“经济首都”的上海,正将“升级版”特区的自贸区做得风生水起;而作为中国“政治首都”的北京也不但落后,倚其长期特殊的政治地位,新近又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宏图战略;更有北上广之外的天津、深圳、温州和杭州等城市,也在厉兵秣马,志在迎头赶超。广州可谓“前有狼、后有虎、中间有熊豹”。详见如下图1:《2013年中国主要城市经济指标比较系列图》。
那么,出现当下广州“尴尬”局面的原因究竟何在?简而言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第二个层面(中级发展阶段)、中国进入中等发达社会之际,作为中国经济第一个层面(初级发展阶段)代表的广州也随之显现“短板”:改革之初红利逝去,靠背香港日渐衰落,以及京沪崛起、深圳紧逼。
无疑,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启动的改革开放,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从简单(初级型)的加工制造业开始。当年的广州乃至整个广东都受益匪浅,制造业的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的产品门类。仅用短短数年时间,就将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从解放前直至改革前的上海“腾挪”到了广东。到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广州更是发展到了中级型加工制造业层面。
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欧美发达国家对从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需求的锐减,并且随着中国社会格局的快速演变,劳动力成本近乎行政强制地被迅速提高,以及三十来年独生子政策引起中国劳动力人数的不足……,广州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其实,面对新的社会与经济形势,广州市政府早就未雨绸缪,适时做了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微观政策的适配,成果也颇为鼓舞人。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广州的三大产业结构,已由前年的1.6:34.8:63.6进一步调整为去年的1.5:33.9:64.6,第一产业下调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调1个点,显示其增强“服务经济特征”的目标基本奏效。
然而,在仔细分析广州市的各项政策与举措,不难发现,广州市在强调第三产业时似乎相对忽视了第二产业。实际上,尽管去年较比前年下调了0.9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在广州经济中的地位(33.9%)依旧举足轻重;尤其在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前文已述,广州显然没有太多的三产优势。因此,在笔者看来,在进一步稳固三产的同时,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进而在与京沪以及其他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才能确保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1:2013年中国主要城市经济指标比较系列 图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