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苹果支付来了,中国移动支付如何应对?

苹果支付来了,中国移动支付如何应对?

李伟 2014年09月16日
与苹果低调布局、待机而动、并以令对手措不及防之势搭建移动支付生态圈的故事相比,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讲述了一个雷声大、雨点小、蜿蜒曲折的故事

    2014年9月10日北京时间凌晨,苹果发布了全新的两款手机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可穿戴智能设备Apple Watch及移动支付服务Apple Pay。尽管库克的One more thing是Apple Watch,但我认为这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不是硬件,而是Apple Pay。该服务采纳了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用户只需在终端读取器上轻轻一“靠”,就能通过“刷”iPhone或Apple Watch迅速完成支付购买。苹果目前已与维萨、万事达和美国运通三大发卡商合作,覆盖80%的美国信用卡用户以及包括星巴克、赛百味、梅西百货在内的22万家美国零售商及营业场所。

    在用户层面,苹果承诺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安全又便捷的支付体验。iPhone首次内置NFC芯片,结合5s推出的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使用户可以凭指纹来安全轻松确认支付,而之前iOS中具有的移动票夹功能Passbook将变身成为移动钱包,可以管理信用卡,并且添加方式非常简单,拍照就能扫描卡号。同时,苹果和商户都不会保存用户的卡号等支付信息,这些信息会是一次性的,并且具有动态安全码加以保护。如果用户iPhone丢失后,可以通过“查找我的iPhone”服务停止所有支付行为。另外,苹果强调“Apple Pay不会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儿买的以及相关的信息。”,以显示对用户“隐私”的尊重。Apple Pay 所需的一切都在iPhone6里内置,又一次展现软硬件和服务的完美结合。

    在产业层面,苹果也凸显出对合作伙伴的强大吸引力与掌控力。由于苹果等于巨大的流量与庞大的消费力,而且Apple Pay绑定帐户模式没有绕开发卡行、收单机构和支付终端厂商,自然能吸引到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据外媒报道,在iPhone 6支持NFC消息传出的同时,麦当劳宣称在全美境内所有麦当劳餐厅部署支持NFC支付的POS系统,对所有员工进行操作培训,并将在9月15日完成部署,为Apple Pay接驾。另外,在商业模式上,苹果将向发卡行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而非向加入了 Apple Pay 功能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或线下和线上零售商额外抽成。因此,开发者和零售商可以更加放心且有动力在自己的商户和应用中加装苹果提供的支付软硬件,又一次为生态圈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基础。

    虽然ApplePay最终能否在实践中让各家“皆大欢喜”还有待考验,但华尔街日报一位评论员认为拥有3.75亿台iPhone用户、1.55亿台iPad用户,及发展了8亿绑定信用卡的iTunes消费账户的苹果已经拥有了推广移动支付的一切条件。而此次Apple Pay的产品命名也意味着库克领导下苹果新时代的到来。

    与苹果低调布局、待机而动、并以令对手措不及防之势搭建移动支付生态圈的故事相比,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讲述了一个雷声大、雨点小、蜿蜒曲折的故事。

    从2009年开始,中国三大运营商、银联相继启动移动支付业务。银联在商户网络、POS终端等基础设施上占据优势,而运营商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和移动网络、对上游手机、芯片厂商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双方都是国企,都希望能够借机掌控包含手机软硬件、运营商、银行、商铺、用户在内的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此后,两大阵营进行了近3年的近场支付频率标准之争,相互博弈,最终中电信、中移动妥协,放弃自己主导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GHz标准,于2012年正式采用推进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国际通用标准。

    尽管NFC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由于牵涉金融、商业通讯行业产业链上的多重因素,手机、POS机产业链却始终难以打通。媒体调查曾披露:用户如果想用NFC支付,首先需要购买一个支持NFC的手机,然后去当地运营商营业厅更换支持NFC模块的SIM卡,下载和安装手机钱包,再用手机钱包绑定相应业务卡,才能具备“刷手机”的资格,而且只限于在支持NFC业务的场所去消费。这样的申请过程繁琐冗长,支持机型、银行卡和业务场景又少,系统不兼容的矛盾在运营商、银行、公交系统中普遍存在,显然不会有太多消费者有意愿去尝试NFC支付。

    当运营商、银行系主导下的NFC产业发展遇阻之际,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却已在各自的入口利用“二维码”跑马圈地,抢占移动客户和线下商户资源。与NFC支付涉及手机厂商、芯片厂商、电信运营商、银行、银联等企业,产业链较长相比,二维码支付无须涉及这么长的产业链,因此发展更加迅速。而且,二维码使用极为便利:消费场所无需改造硬件,只需安放一个二维码标识牌,用户扫一扫,即可轻松支付,为了培育消费者二维码支付习惯,腾讯、阿里不惜引发多轮“打的”大战,高额补贴加上便捷的体验,消费者自然会买账。

    二维码开始在O2O市场流行起来,几乎成了一种标配,银联NFC应用一度陷入了焦头烂额、被边缘化的境地。实际上,从技术成熟和安全角度考虑,NFC比二维码更适合近场移动支付。2014年3月,央行终因为安全及监管套利等考虑,叫停了二维码支付,更便利的二维码在严格的监管下输给了更“安全”的NFC,这就再次为运营商和银联加速推进NFC布局、收复失地留出时间。然而,银联与中移动推出的NFC手机支付中,只有三星S3、S4,小米2A等少数型号手机可以使用该功能,在运营商的推广范围内,拥有7亿张发卡量、1000万台POS机、300万支持NFC的“闪付”终端的银联却无法找到一个拥有产业主导权的手机终端来调动更多用户的积极性,与商户无缝对接。

    此时,苹果手机最终支持NFC技术消息传来了,其在中国与银联合作的传闻也不绝于耳,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银联的NFC支付一下子从“边缘地带”走向了“主流市场”。苹果产品的黏性能吸引到大批果粉主动体验Apple Pay,如果它能带来完美的支付体验,获得高端用户认可,那么在苹果市场形成的NFC消费势能势必迅速冲击到非苹果市场,倒逼产业链上处于观望的各方积极支持NFC支付,而Apple Pay很有可能成为支付行业的新标准。

    如果苹果能够获得监管放行,与银联顺利达成合作,覆盖大部分银联POS终端,从信用卡延伸到借记卡,就离在中国移动NFC支付端形成新的垄断更近了一步,腾讯、阿里就会快速改变,暂弃二维码转投NFC,实现与Apple Pay兼容,而运营商和银行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定位和策略,因为作为最底层、最基础的金融服务,支付是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充分体现,而苹果推出Apple Pay的目标也绝不仅限于美国或近场支付,而是全球移动支付乃至金融市场。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