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周,在中国读斯坦福创业课
从9月到11月,每个周五,王翌都会从上海飞到北京,已经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的他,今年重返校园,作为一名学员出现在课堂上。
他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两年前,王翌与其他朋友联合创立了“英语流利说”,这款移动产品目前用户已突破千万,王翌担任CEO。公司快速发展,对第一次创业的王翌来说,问题也层出不穷。但让他中途放下公司,花两年时间去读个MBA,王翌认为并非一个最优选择。2014年,斯坦福“点燃”项目首次在中国启动,王翌从一位腾讯的熟人那里听到消息,仔细研究后,他发现:斯坦福、讲授创新与创业、为期10周、可周末兼读……还有比这更适合他的项目吗?哪怕是需要每周从上海飞到北京,也一定要来。
这可能并不让人意外。尽管这个项目是第一次在中国招生,但国人对它相关的学校并不陌生。这所与硅谷有着天然联系的大学走出了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还有中国最大视频网站优酷的创始人古永锵,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等众多企业家。
在王翌的同班同学里,高鹏报名参加这个项目的初衷更为简单。他从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创业,在太阳能应用领域拥有6项专利,曾打造出多款成功的太阳能产品,目前在一家大型控股集团任高管,一路走来,实战经验已相当丰富。打动他来学习的,一开始纯粹就是对这所名校的向往。由于他所在的企业之前在美国硅谷收购了几家做太阳能的公司,一度,他几乎每三个月就要去一趟硅谷,每次都要经过斯坦福。这所大学自由的、有创意的、没有任何约束的氛围,给他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王翌和高鹏,以及其他28位年轻精英在通过申请、面试等层层筛选后,成为该项目在中国的首批学员。在斯坦福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Garth Saloner)看来,这30位学生的素质非常高,毫不逊色于斯坦福美国本校项目的学员质量。
这个项目在诞生之初,它的英文名称是“Ignite”,由斯坦福商学院2011年首次在美国校内推出,短短几年内已扩展至欧洲、印度、巴西、中国。院长加斯•塞隆纳说:“这个项目跟我们在全球的其他高管培训项目相比,很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目标人群是非常特定的一群年轻的创业家。”它的招生对象针对没有受过商业培训的人群,申请人必须是非商科领域的在读硕士、博士、医学博士或博士后,或者具有本科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申请时需提交两封能够证明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理想的推荐信。
但这些限制无损这个项目的吸引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印度、欧洲,创新和创业的热潮都正在席卷那些寻求改变和机遇的年轻精英。而现在就有一个机会,使得他们无需中断正在上升中的事业或远赴重洋,在国内,花不超过10周的时间,就可以快速获得一次国际顶尖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这个机会的确诱人。
该项目为中国首批30位学员提供的课程,既包括市场营销、运营、战略、会计、金融等商业基础理论,也包括识别、评估以及推动商业想法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加斯•塞隆纳说:“如果把斯坦福全日制的两年MBA课程和这种短期项目相比的话,两年的MB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使其可以在知识技巧、领导能力上全面提高。而短期的项目解决的是一些特定的目标。”在招生材料上,这所学院写到——“目的在于给予学员创新方向以及带领他们将他们的想法发展到下一层次”。
当这些课程被压缩到10周的时间内,它能达成目标吗?从师资上,该商学院为这个项目配备了他们MBA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资深教授阵容,包括知名经济学教授Yossi Feinberg。每周,会有教授从美国飞来北京面对面授课。与此同时,这个项目引入了斯坦福的“增强型教室”(enhanced-classroom)技术,这种高清晰远程视频学习技术打破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可以在北京的教室中通过视频听加州教授实时授课,并进行互动交流。整个项目包括大约100课时课堂教学、辅导课、以及与教务主任和特邀讲师的咨询会。
但这只是一部分,项目明确要求学员还需完成100至150课时的课前准备和小组的项目时间。加斯•塞隆纳认为:“以前的那种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然后学生在底下学——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低。因为老师演讲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就能观看任何一名老师的讲课内容,这种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在下降。而与此同时,课上的时间应越来越多的花在让学生参与动手性的测试和项目协作。应用老师讲的内容,进行体验式的学习。”
据高鹏介绍,项目课堂环境很轻松开放,但要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需要课前准备的工作很多。他每次上课前一天晚上都要花两三个小时阅读相关案例,以便课上进行讨论。
而王翌透露,他每次是在上海到北京的飞机上完成阅读准备的。对他来说,很多内容之前并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课程中一些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的理论,让他有“捅破窗户纸”的豁然开朗之感。除了案例讨论、讲座之外,这个课程的“设计环节”(design session)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举例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会从提出一个产品创意开始,快速论证后将其发展为一个可推向市场的项目方案。其中,老师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引领大家高效地进行发散性思考并得出结论,让学员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这种方法。王翌正打算学以致用,直接把这种方式应用到自己现在的公司里,帮助团队在一些实际问题上高效找出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课程的最终,王翌、高鹏和他们的同学要以小组形式分别选定一个创业项目,将其不断完善后对由专业投资者和专家组成的“导师+潜在投资方”进行游说。
加斯•塞隆纳透露,投资者和专家是加强这个项目与本地接轨的重要力量。斯坦福今年与中关村示范区合作,专门邀请了一些中国高管、投资人、法律专家等来给项目小组提供本地方面的实践反馈。他说:“有一些课程内容是全球一致的,有一些内容我们必须进行本地的定制化。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有很大区别。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会把一些具有相关方面丰富知识经验的中国人才引入进来,给学生做导师或开讲座,增加学生对当地市场知识的了解,比如中国本土融资环境是怎样的,如何适应本地市场的现状,如何进行增长。”
11月中旬,在中国的首期项目结束。王翌、高鹏这批学员们收获的,除了知识、“创业”方法论、结识的教授和同学,还有一样,是同名项目的全球校友网络。在美国、欧洲、印度、巴西,历届项目参与者都加入了这个网络,目前人数已超过一千。在王翌看来,这些可能都是将来的一些人脉资源。
加斯•塞隆纳对比说,十多年前,他问当时在斯坦福求学的中国学生最欣赏谁时,大多数人会说出部分中国政治领导人的名字。而现在当他问中国年轻人同样的问题时,答案变成了一些全球知名的企业家,包括中国的企业家。在他看来,“这体现中国年轻人思维的一种转变,从期待政府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到现在期待成为创业者,给全世界提供机会和增长。”
或许下一个伟大的商业构想,就出自这批年轻人当中。(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