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富有的女人身后的“最佳男配角”
在上一期《财富》杂志中,我对喜力公司唯一的女继承人夏琳•德•卡瓦略做了一篇独家的人物报道,可以这么说,在文章中米歇尔是夏琳的“最佳男配角”。去年6月份,我在阿姆斯特丹见到了这对亿万富翁夫妇(夏琳拥有喜力四分之一的股份,价值逾110亿美元)。此前他们从未跟别人提过夏琳的故事。她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商业童话,是关于一位女士如何学会欣然接受自己的权力。夏琳也从未接触过媒体。她的父亲弗雷迪•喜力在美国创建了喜力,并把它发展成了世界上经销范围最广的啤酒品牌。2002年老弗雷迪去世前,住在伦敦的夏琳一直都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位投资银行家的贤妻。父亲的葬礼结束后,米歇尔督促夏琳彻底改变她井井有条的生活,成为一名活跃的喜力公司女主人。
70岁的米歇尔精力异常旺盛。他带我快步行走于设在阿姆斯特丹的喜力总部,并对该公司高管们说:“我们都疯了!”在到访几周前,我意外地接到了喜力驻伦敦公关人员的电话。后者告诉我,2014年是该公司成立150周年,夏琳首次愿意接受采访;此外,正如夏琳的内向,米歇尔的开朗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米歇尔•德•卡瓦略的一生可谓精彩纷呈。他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巴西驻英国外交官。米歇尔从小就开始演戏,并用米歇尔•雷这个艺名参演了多部电影,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史诗级奥斯卡获奖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他在其中扮演被炸药炸成重伤的牧童法拉杰。离开演艺圈后,米歇尔上了哈佛。1968年,他作为英国滑雪队的一员参加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并因此搁置了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业,这让米歇尔的父母大为震怒。随后,他又随英国无舵雪橇队征战了1972年和1976年的冬奥会。此后,他进入了汇丰银行,开始其银行职业生涯,并先后供职于瑞士信贷、日兴证券和花旗。
夏琳是弗雷迪•喜力唯一的孩子,父亲对她保护有加。弗雷迪和卡瓦略两家的度假别墅都在瑞士圣莫里茨,米歇尔就是在那里的滑雪道上向夏琳求的婚。米歇尔说:“夏琳的父亲对我的最高评价是‘他不是为了钱而追求夏琳’。”1983年,两人喜结连理,很快就有了五个孩子。夏琳37岁时,五个孩子都还不到7岁。直到她47岁,也就是父亲去世的时候,夏琳名下除了1股喜力股票,一分钱也没有。
2002年,老弗雷迪去世后,夏琳持有的喜力股份从1股增至1亿股,获得了公司控制权,当时喜力的股价为33美元,米歇尔帮助妻子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拥抱手中执掌的新权力。他鼓励夏琳参与公司经营,陪着她到世界各地去视察啤酒厂,并帮她对管理层进行评估。很快,夫妇两人就觉得董事会需撤换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森尼•鲁伊斯。在鲁伊斯的记忆中,米歇尔是个不可轻视的角色。鲁伊斯对我说:“如果看到海啸来袭,别妄图管理海啸,管好你自己。”鲁伊斯的继任者是担任CEO至今的让-弗朗索瓦•范•博克斯梅尔。在他的帮助下,喜力的销售额翻了三番。
很多人曾认为米歇尔和夏琳夫妇会把喜力卖掉。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这样做。两人跟我谈到了一件跟奥古斯特•布希有关的事情。奥古斯特是啤酒酿造巨擘安海斯-布希家族中的年轻一辈。老弗雷迪去世后不久,奥古斯特•布希就向米歇尔和夏琳发出了会面邀请。虽为竞争对手,但两人对奥古斯特十分友善。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啤酒公司的掌门人,奥古斯特对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感到十分担忧。米歇尔说,实际上,他们和奥古斯特谈论的内容是如何通过相互帮助扩大各自的经销范围,例如在喜力的卡车里装载安海斯-布希的百威啤酒,对方亦是如此。然而,谈判陷入了僵局。米歇尔说,如果喜力和布希创立合资公司,“就有可能改变布希家族的历史。”2008年,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斥资520亿美元收购了安海斯-布希。
夏琳认为,遭到收购对布希王朝来说是个苦涩的结局,她说:“我对此十分震惊。”9月份,当另一竞争对手南非米勒公司主动提出收购喜力时,作为米歇尔口中“掌控大局的女士”,夏琳迅速而坚定地回绝了对方。
米歇尔乐意督促喜力减少官僚作风(他说:“这是公司的癌症。”),迅速采取行动并通过投资来实现增长。米歇尔认为:“如果增长停止,公司就会走向消亡。”两年前,喜力在对亚太酿酒的收购争夺战中获胜。这家于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拥有虎牌啤酒。米歇尔把收购亚太酿酒的谈判称为“10年来最痛苦的经历之一”。他指出,如果喜力董事会早几年同意实施收购,那么喜力可能不用支付46亿美元,而是以大约一半的价格买下亚太酿酒。米歇尔说:“我总是受挫。”在他看来,守护好岳父传给妻子的这个王朝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岳父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因为我会想到他的在天之灵会一直关注着我们,想知道我们会不会把公司弄的一团糟。”
看来米歇尔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个月,喜力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圣诞晚宴。面对宴会上约50名喜力高管和董事,米歇尔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今年的主题——喜力的女性。他对劳伦斯•德布鲁加入喜力并担任公司首位女首席财务官表示感谢。随后,他在众人面前特别提到:“今年,有一位女士尤为值得感谢,她就是我亲爱的妻子。2014年,她突破了自我,并做出了诸多重大决策,其中包括拒绝南非米勒的收购动议和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这让我们彻底摆脱了‘默默无闻’的状态。”(财富中文网)
译者:Charlie
审稿: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