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市场:让一切数据化?
近年来,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迁,比如有2.5亿人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这正促使这个国家发生转变,用中国社科院的话说就是,中国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
事实表明,这些“陌生人”之间很少彼此为他人考虑。社会信任度非常低,导致商业环境多变,在这里,书面协议有半数被公然违反。由于造成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正在于缺乏征信体系,对此,中国政府已决定采取措施。但除考虑个人偿还贷款的能力之外,这个系统还会通过各种数据评定个人的信用等级。
作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我曾一度对政府联手大数据的效果充满了好奇。然而,真正让我诧异的不是中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涉及面之广,而是其手段出乎意料地很接近美国的一种现行做法——即美国各银行在向那些没有传统信用记录的人放贷以及收取费用时会用的评估方法。不过,还是先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做法。
中国的计划是到2020年普及个人社会信用评分制度,覆盖13亿人,采用的信息也将来自方方面面,包括交通违章、消费模式以及社交网络。
这份计划的摘要显示,其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诚信水平和素质”,而且这应有助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偷税漏税以及“山寨”造假。
中国的征信规划提出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我希望美国的车管所也能这么做。该规划还有诸多内容谈到了“职业操守、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客户诚信度评估”。
我不太确定这是什么意思,但这让人不由得想起网店经营者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内容,比如“扫兴的顾客,退货时说‘不合身’,非常怀疑她自称穿小号衣服是不是在撒谎。”
这项规划中还有许多内容涉及公共关系,比如通过新闻媒体来“形成守信光荣”的公众观念;再比如提议设立“诚信交易宣传周”和“质量月”。
就在你担心其适用性之前,有一点足以让人欣慰,这项规划还提出了实施策略。其中包括举报人、黑名单等内容,而且还做出了“让失信者举步维艰”的承诺,令人“胆寒”。
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让私营企业率先展开试点,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这家电商龙头前不久刚创造了8分钟实现10亿美元交易额的纪录。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业务子公司芝麻信用一直在做消费者的社会信用评分,部分基于其购买行为和习惯。
芝麻信用的技术总监解释说,连续几个小时一直打游戏的人“会被视为闲散人员”,因而信用度较低;“经常买尿不湿的人”则可能已经为人父母,因而“可能更有责任感”。
尽管有一条听起来相当吓人:某人的信用评分可能随着亲友的信誉以及其社会关系而起落。不过,企业还是在以积极的角度关注消费者。
芝麻信用甚至还推出了一款手游,内容是让用户来猜自己的信用评分比朋友的高还是低。看看自己的哥们是不是值得交,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欢乐呢?
以上这些做法似乎都有些疯狂。但在我们对此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并过度洋洋得意前,先看看这条新闻:信用机构“‘尝试用新的方法来评估消费者’偿还贷款的能力”,此事就发生在美国。
这些新方法包括仔细检查“话费和水电煤气单子,以往更换住址的情况以及DVD专卖店和先租后买家具商提供的信息”。而且这么做的信用机构正是TransUnion和费埃哲这样的知名企业。
《经济学人》的报道更进一步。该杂志指出,初创型信用评级机构和银行“七拼八凑的评分以分析申请人的社交网络记录为依据”,比如跟踪后者的Facebook聊天内容以及判断他们是否谨慎开支。
这些信用评级机构表示,这样做是因为客户有需求。或者说,银行正在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因而希望发现以前没有信用评分的人。
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打算“塑造更好公民”,但它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禁止私营企业对个人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而这些没有传统信用评分的人里,有数百万是因为年龄太小,过于穷,或者刚到美国不久。
自从塔吉特用数据挖掘来预测女性顾客是否怀孕开始(我就是因此没来由地收到了一罐婴儿配方奶粉,当时我刚刚有了第一个孩子),就有学者不停地警告我们说,私营企业有多种途径来进行预测性分析,从而知道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可以向我们出售哪些产品。
然而,就算这是一笔好生意,做法上仍颇为怪异——搜集支离破碎的信息,包括交通违章、已付和未付账单、跟不成器的小学同学成了哥们、生儿育女、玩《使命召唤:黑色行动3》,然后用区区一个评分来进行全面总结。
将社会生活和消费生活的点点滴滴简化为一个数字,这似乎从根本上误解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发小的不良贷款记录也许并不能反映我们自身的财务信用。但这样的友谊可能体现出其他人格特点,比如过去的经历、忠于感情以及愿意对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手,给这些特点打分时采用的标准绝不应该跟你是否缴了煤气费一样。
虽说中国传递出的“我们要评估你是否可信”这种信息可能有点儿吓人,但它的规划至少是公示于众的,并不会让你一直瞎猜。
但对于神秘莫测的美国的信用评级制度,我们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如果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那离所有美国人被通过购物行为来判别成是“负责任的父母”还是“游手好闲的家伙”,又有多远呢?
看来我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囤尿不湿了。
卡伦•莫里森是乔治亚州立大学副教授。本文最初刊登在The Conversation网站上。(财富中文网)
译者:Charlie
审校: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