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中国应采用生态治水创新方案

中国应采用生态治水创新方案

赵鹏、Raj Rajan/ 2016年04月29日
中国应对水资源挑战的解决方案需要同时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和商业系统。生态系统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企业支持节水措施的大规模实施,并提供必要的资源用于生态治水及保护活动。

在中国的东海之滨,有一座气候宜人的现代化繁华城市——宁波。这里的宁波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每天巨大的货轮满载服装、食品和电子设备等离开这个深水港,前往世界各地。可以说,宁波港的快速发展是其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13年,共有300多万常住人口生活在宁波中心城区。但宁波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宁波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六分之一。

宁波市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面对水资源挑战的中国城市。事实上,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约20%,而淡水资源只拥有全球总量的7%,三分之二的中国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中国很多地方的水资源短缺不仅是水量少,更重要的是水因污染而无法使用。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统计,中国至少三分之一的湖泊和河流不适宜人类使用。虽然工业污染最受关注,但实际上,因土地不当利用与退化,尤其是农业的过量施肥、杀虫剂滥用、牲畜粪便缺乏管理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经超过点源污染;这些污染源进入湖泊、河流、湿地和沿海水域,或渗入地下含水层,成为中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在,我们正面临水量与水质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及领导人正积极行动,同时开展水资源供需管理及水污染防治。2015年,政府公布了“水十条”,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并制定相关水污染治理计划。中国政府还将通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水资源供应。

即使如此,据亚洲开发银行在2015年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仍将面临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30年,这个缺口或达2000亿立方米。鉴于城市的发展需求和面源污染突出,传统的工程类措施(亦称“灰色基础设施”)成本日益高昂,中国的治水策略应将生态解决方案纳入考虑,为中国水资源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首先,工程类方案不可能永远充当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相比生态解决方案,灰色基础设施造价高昂。2012年,广州市将居民用水价格上调50%,为改进供水体系提供资金,以便达到新的水质标准。随后,很多城市纷纷效仿。但为改进设施而持续涨价的做法不具备可持续性。

其次,生态系统在水的过滤和输送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而它的这种净水调量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4月18日发布的《中国城市水资源蓝图》报告指出,如果能对约140万公顷的关键地块采取改善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等方法进行治理,例如在集水区的关键地块实施造林、可持续农业,可以将中国30座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城市的小型地表水源集水区的面源污染负荷大大减少,让超过1.48亿居民因水质改善而受惠。

要知道,生态方法也具有成本效益。借助这些解决方案,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有一半都能节约高额的水处理开支,从而抵消一部分集水区生态治水成本。过去5年间,中国每年在生态补偿计划上的支出平均约为8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发展最快的30座城市每年投入到改善水质的生态解决方案上的资金仅为3亿美元。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的部分城市已开始投资生态解决方案。例如,宁波市正在划拨资金,为修复集水区的森林和湿地提供资助,以保障其供水水质。北京则正在开展稻改旱项目,鼓励在其水库上游集水区种植耗水较少的作物。

我们认为,在推动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方面,企业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风险报告》中,水资源危机连续两年被商业领袖们列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应针对未来的水供应问题做好规划,积极参与,共建安全水资源的未来。

在华企业应以更高效节水的方式运营。2010年,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工业的单位生产用水量是其它发达国家的5-10倍。近年来,中国为改善这一状况,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与水资源监管联盟(Alliance for Water Stewardship)的合作。采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法的企业可与在华经营的其它企业、甚至竞争对手分享水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经验。可以说,中国想要在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所有企业都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除提高用水效率外,当地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水基金,对其所在地的水源集水区进行生态治理。国内外经验证明,水基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治理机制,从不同类型的用水受益者中获得资金,投资到水源上游集水区关键地块的生态治理与保护活动中。通过水基金,当地政府和企业能够共同影响并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并在此过程中降低水资源风险。

中国应对水资源挑战的解决方案需要同时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和商业系统。生态系统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企业支持节水措施的大规模实施,并提供必要的资源用于生态治水及保护活动。两者的价值均不容忽视。企业和政府、自然与人共同携手才能推动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走上更好的道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赵鹏是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副主任;Raj Rajan是艺康研发副总裁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