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何谓“史”

何谓“史”

胡泳 2016-09-19
中国传统上对史家的认知与期待,就是以中正之心,不偏不倚地记载历史。

《财富》中文版——何谓“史”?在甲骨文里,“史”字的上面为“中”,中者,正也;下面为“又”,表示以手持笔记述。连起来说,从又持中,就是以中正之心,不偏不倚地记载历史。这是中国传统上对史家的认知与期待。

唐朝刘知几提出“史家三长”—才、学、识,但上述中正之心,属于史德。中,甲骨文像两旗相对,表示两军对峙。有的甲骨文在两旗之间的对称位置加一点指事符号,并且在圆点上加两点,表示在相互对峙的两股军事、政治力量之间没有倾向。有的甲骨文将圆点简化成“囗”,表示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地带。

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行政官员为“吏”,前者需要在星象观测、凶吉卜筮等重大活动里做出论断并且记录在册。如果细分的话,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而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些职务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

由此可见,史官的起源和巫有着一定的关系,史官的设置是从神职而来的。巫史能与神通、代表天意,因而有权训御君王的言行。

古籍记载,史官之制始于黄帝而“仓颉、沮诵实居其职”。黄帝时代是中国历史的传疑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肇始的时期。根据传说,仓颉和沮诵既是黄帝的史官,又是创制文字的人。想必是他们的记事需求驱使其发明文字,因为此前的记事方法太艰难了。

到夏商周之后,史官有了分工和职责,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云:“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意思是说,那个时期史书的代表作分别是《尚书》和《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历史,除此而外,楚国史官编写有《梼杌》,晋国史官编写有《乘》,诸史纷杂,不一而足,在春秋时期曾经有“百国春秋”之说。

那时,“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则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和《汉书·艺文志》说法不同,考诸《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一疏解中的记载:“问曰:《春秋》据史书而为之,史有左右,据何史乎?答曰:《六艺论》云:‘《春秋》者,国史所记人君动作之事,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是以《玉藻》所说是准确的,应为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不论记什么,史官如果秉持“史”的本意,一定会和人君发生冲突。刘知几著《史通》,在对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与演变进行详述的同时,把史官的作用说得至高无上。他认为史之为用,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的大事。历史既然用来记录功绩、纠正过失、分清善恶、辨别好坏,那么,史官的首要责任,就是分善恶,辨是非,清功过,倘不如此,则“坟土未干,妍媸永灭”,可谓罪莫大焉。所以他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礼崩乐坏之际,孔子编定《春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希望借此提供“历史经验”(即后世所传“春秋大义”),而这种警戒的方法也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南史至而贼臣书”,说的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一段有名的有关史官的故事: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此事被文天祥写入他的《正气歌》,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的代表。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一干人物中,还有一位史官就是董狐。典出《左传·宣公二年》:赵穿杀晋灵公,时晋国执政大臣赵盾逃亡在外,未出国境,闻讯而返。“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了一种誓死捍卫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刘知几强调史家要伸张正义,秉笔直书,使贼臣逆子,淫君乱主,恶名被于千载。什么是直笔?他在《史通·外篇杂说下第九》中作了扼要的解释:“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

其实,对于“史之为用”,历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最有名的论述出于《旧唐书·魏徵传》记载李世民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君主们真的能从过去当中学习吗?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财富中文网)

精选评论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23

人工智能革命与劳动价值重构:比尔·盖茨的"两天工作制"预言与柏文喜的制度协同论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今夜秀》节目中抛出的"十年内实现每周两天工作制"预言,犹如投入现代文明深潭的巨石,激起了关于劳动本质、技术伦理与社会形态的激烈讨论。这位科技先知的话语体系中,"人工智能将替代大多数工作"的论断并非孤立的技术乐观主义,其背后暗含着对人类文明发展范式的深刻叩问。当我们将其与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关于"技术革命与社会制度协同进化"的理论框架结合审视时,这场关于未来工作形态的讨论便超越了简单的工时缩减,指向更本质的社会价值体系重构。

一、技术奇点与社会制度的时空错位

盖茨预言的技术基础建立在对当前AI发展速度的线性外推上:GPT-4的推理能力每18个月提升百倍,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已实现复杂环境自主决策,生成式AI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准确率超越人类专家。这种指数级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力"的边界正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工作蔓延。但柏文喜在《技术革命与制度时滞》中指出,任何颠覆性技术的应用都会遭遇"制度消化期",当前全球劳动保障体系、企业组织架构仍停留在工业文明框架内,这种时空错位构成了技术红利释放的最大障碍。

日本政府推行的四天工作制实验印证了这种矛盾:三菱重工试点部门的生产效率提升22%,但薪酬体系仍按五天标准设计,导致单位时间劳动强度激增。摩根大通一面讨论AI带来的三天半工作制,一面强化返岗考勤的反差,暴露出资本增值逻辑与技术普惠性的根本冲突。柏文喜强调,只有当社会分配机制突破"劳动时间=价值创造"的工业思维,建立基于技术贡献率的新型计量体系,盖茨预言的工时革命才可能真正落地。

二、劳动价值解构与人文主义回归

在AI替代医生问诊、教师授课的图景下,传统职业价值体系面临瓦解危机。盖茨认为这将释放人类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但未指明意义重构的具体路径。柏文喜在《后工业时代的劳动伦理》中提出"三维价值评估模型":当机器接管物质生产的基础维度,人类劳动价值将向情感连接(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创意迸发(艺术创作、战略设计)、意义生产(哲学思辨、伦理构建)等高阶维度迁移。冰岛四天工作制试点中,社工职业满意度提升47%,证实了人际互动类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这种转型要求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当前领英平台AI技能需求年增240%的背后,是职业教育与前沿技术的严重脱节。柏文喜倡导的"元能力培养"理念——即超越具体技能的逻辑思维、跨学科整合、价值判断能力——正在成为应对技术迭代的核心竞争力。韩国KAIST大学开设的"人机协作专业",通过哲学、伦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培养,正是这种教育转型的前沿探索。

三、财富分配机制与文明形态进化

四天工作制实验暴露的深层矛盾,在于现行GDP核算体系无法有效计量技术红利。当AI将社会总财富提升300%时,若仍沿袭按工时分配的旧机制,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柏文喜提出的"技术股息"概念颇具启发性:建议将企业AI应用节省的人力成本按比例提取,形成全民基本收入(UBI)资金池。葡萄牙正在试点的"机器人税"政策,要求每台工业机器人缴纳相当于员工年薪20%的特别税,正是这种思路的初步实践。

这种分配革命需要配套的文明形态进化。冰岛缩短工时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时间增加53%,公共事务决策效率提升34%,印证了柏文喜关于"技术解放人类参与文明共建"的论断。当马斯克 Neuralink 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操控,人类认知边界被重新定义时,劳动的概念或将升华为更本质的价值创造——如虚拟世界架构师、数字伦理审计师等新兴职业的出现,正在重塑文明演进的方向。

四、协同进化中的制度创新挑战

实现盖茨预言的最大障碍,在于打破技术单边主义的迷思。OpenAI暂停GPT-5研发的伦理争议,暴露出技术失控的潜在风险。柏文喜的"三元协同理论"强调,只有在技术进步(企业)、制度创新(政府)、价值共识(社会)间建立动态平衡,才能避免文明断代风险。欧盟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法案》,要求高风险AI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正是制度追赶技术的典型例证。

企业组织形态的适应性变革同样关键。柏文喜研究的"液态组织"模式,在荷兰ING银行得到成功验证:取消固定工时后,员工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组建临时团队,配合AI辅助决策系统,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0%。这种去中心化、任务导向的新型生产关系,或将成为破解工时困局的关键密钥。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转折点上,比尔·盖茨的预言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工作时间的物理性压缩,而应视作技术革命倒逼文明进化的历史契机。当柏文喜警示"任何忽视制度协同的技术跃进都将引发系统性风险"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两天工作制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算法模型的突破,更在于人类能否构建与之匹配的价值伦理、分配机制和治理体系。或许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唯有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内涵,人类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文明的主体性。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