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求其放心—天与人之二

求其放心—天与人之二

胡泳 2016-10-18
人有了善端,还需要后天的呵护、培养,才能够真正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财富》(中文版)——上篇专栏讲到孟子的著名说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是一位道德主义者,在这里可以看出,他力图建立一个“心-性-天”贯通为一的纵向架构来提升修身功夫。心,这里指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知性,指认识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四端”。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由尽己之心到知己之性,再逐渐推展到穷尽所有人之性,以至穷尽万物之性。

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和“万物皆备于我”,就是指人与万物一体。东汉赵岐注:“物,事也,我,身也。”朱熹《孟子集注》:“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不具于性分之内也。”在孟子看来,天下之事无非人伦道德之事。人若能“反身而诚”,本诸自身所具善性,“强恕而行”,则“乐莫大焉”。

孟子的这个命题,为其性善论提供了一个本体论基础。性善一说由孟子所首创,并且与其知言养气、义利之辨、王霸之辨等思想有直接关系。所以,广义而言,性善可谓代表了整个孟子学说。由“四端”说来看,凡符合仁、义、礼、智之行为皆可称善。杨泽波教授精辟地指出:性善论并非“性本善论”或“性善完成论”,而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

由于孟子主张人性中皆有仁义,一个合理的推论是:人皆可以为圣人。“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这也就是说,作为一种道德主体,人人都是平等的。向善与否,关键是“不为”,而非“不能”。“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孟子·告子下》)

“人病不求”,缘于人丢掉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孟子由此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不假外求,所以,只要守住本心,就可以做一位有道德的人。而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者失掉的“本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一种道德实践。

宋儒张载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主要围绕着“知性知天”的“知”来展开。他将人心的知觉能力区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并且表示人之所以尚未能“知性知天”,是源于人以“见闻梏其心”,使“心”体物不遗的能力受到遮蔽,导致其成为“有外之心”,而无法与遍布天地生物的“天心”合一。但本心实存,人可以通过“大其心”的实践工夫解消“心”之桎梏,经由“德性所知”而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张载集》)

儒家讲“尽心知性”,禅宗则讲“明心见性”。说法有异,道理则一,它们都强调扩充人的本心。“明心见性”全句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明心”就是由自己的灵性来明悉与体证,“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出“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够成佛,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这和“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

人生在世,诱惑和干扰众多,这正是儒家和佛家反复教育人们要加强心性修养的原因所在。所以,孟子主张“学问之道”无他,端在“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然而,“心”又是怎么被“放”出去的呢?孟子有一段很长的论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同上)

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放牧到这里,因此山就变成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长过成材的大树,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么?就像在人的身上,难道会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善心,也仿佛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吗?一个人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触了清明之气,而使他的好恶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许的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搅乱、丧失了。如此反复地搅乱,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点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来;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来,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见他像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人的实情吗?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

孔子说: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无人知道它的去向。大概就是说的心吧?

所以人有善端,还需要后天呵护、培养,才能够真正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宋儒陆九渊亦强调“发明本心”、“切己自反”,指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

联系方式﹕ yhu@vip.sina.com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