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匹敌的科技超级大国
2016年11月,无人机领域即将迎来一场混战。当时,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a-Jiang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DJI)准备发布一款新型杀手级产品:Mavic Pro。Mavic体积小巧,重量仅有1.6磅,足以装进书包里,航程四英里,内置摄像机能够从数百英尺的高空拍摄清晰的4K视频。Mavic虽然定价不到1,000美元,但其尖端平衡环可保持摄像机稳定,先进的软件使摄像机可以锁定和跟踪拍摄对象,检测和避开空中的障碍物,并且可在电力耗尽之前返回发射地点。
大疆高管很清楚它们的产品非常优秀。但它能否热卖?大疆当时即使在中国也没有太高的品牌知名度,Mavic是其第一款面向主流消费者的产品。另外,大疆还要面对美国和欧洲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 包括有22年历史的法国电子设备制造商派诺特(Parrot); 在Kickstarter上融资1,500万美元的硅谷初创公司Lily Robotics; 以及移动运动摄像机制造商GoPro。大疆的技术如何与西方最优秀的同行竞争?
这甚至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赛。
大疆总裁罗镇华表示,他很快就知道他们拥有一款致胜的产品,并且面临严峻的生产挑战。在Mavic发布三天后,大疆收到的订单数量,比其最初预期的整月销量多了三倍。
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的无人机竞争对手却纷纷坠落。最先放弃的是派诺特,其在一月份宣布将对无人机部门进行裁员。之后,Lily宣布,虽然公司收到了价值超过3,400万美元的预订订单,但公司的现金已经耗光,将关闭公司业务,没有交付一件产品。真正令人意外的是GoPro。这家来自加州圣马特奥的公司售出了超过2,000万部“可穿戴”摄像机,由此树立起了公司的品牌。公司CEO尼克·伍德曼曾经承诺,GoPro通过发布一款大肆炒作的无人机Karma,能够恢复盈利。但结果证明,Karma很糟糕,不论重量还是速度均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而且并不具备跟踪或检测躲避功能。更糟糕的是,首批Karma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状况:突然失去动力后从空中坠落。经过尴尬的产品召回之后,GoPro在2月份重新发布了这款产品。但此时,大疆已经起飞。
到今天,大疆已经控制了商用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据全球研究公司Interact Analysis报道,该市场的规模到2022年将达到150亿美元,而在去年还仅有13亿美元。在获得Accel Partners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风险投资之后,大疆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虽然大疆并未公布其财务业绩,但分析师普遍预测,大疆今年的销售额将超过15亿美元,收益接近5亿美元。
大疆被许多电子行业分析师称赞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苹果公司”。但这种对比其实存在误导性。苹果(Apple)一直自豪地宣称其产品“于加利福尼亚州设计,在中国组装”,而与其不同的是,大疆产品均在中国深圳设计和生产,从深圳采购转子、信号传送器、电池和其他组件,大疆在这里拥有无可匹敌的资源。
大疆的成功显示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转变之一: 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外国侵略,毛泽东时代三十年的孤立以及由邓小平发起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正在重新成为全球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核心之一。
几年前,如果有人说中国是创新者,肯定会招来多数西方商业和政府领导人的蔑视。中国被许多人嘲笑为山寨和盗版的天堂,或者被勉强承认是高效率的生产平台,因为中国的工厂只是依靠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和外国技术。
但今天中国商界的领袖是热衷于创新的企业高管,例如:华为技术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任正非。去年华为提交了全球最多的专利申请。腾讯(Tencent)微信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微信这款智能手机应用,使9亿用户可以聊天、购物、支付、玩游戏和做其他任何事情。北京搜索公司百度(Baidu)的CEO李彦宏,他承诺明年在中国发售自动驾驶汽车。
谷歌中国(Google China)原负责人、风险投资家李开复表示:“山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
他们的成功推动了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和腾讯控股,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游戏领域的佼佼者。这两家公司和其他中国科技业巨头正在大力投资新公司,帮助中国变为一个庞大的风险资本投资市场。而中国庞大的、持续发展的市场和独特的供应商、物流公司与制造商生态系统,则为这些公司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结果就是: 中国培养出了新一代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将创造出世界级的产品,开发属于自己的技术,推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他们将以全球经济前所未见的规模和速度增长。谷歌中国原负责人、风险投资家李开复表示:“山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吸引了770亿美元风险投资,而之前两年仅有120亿美元。目前,在全球数字技术风险投资市场中,中国已经进入前三,包括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统计,全球262家“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而且中国独角兽公司占全球独角兽公司总估值的43%。
图中为中国的风险投资和独角兽公司数量 | Nic Rapp
为了探索这种高速经济发展的影响,《财富》杂志将于12月初在中国广州召集全球商业领袖,共同出席两个活动:财富全球论坛和财富头脑风暴国际科技大会。
香港亚洲全明星投资(Asia All-Stars Investment)的创始人兼主理合伙人季卫东表示:“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科技超级大国。其他经济体与中美两国相比相去甚远。”亚洲全明星投资是一家专注科技领域的投资基金,投资了中国最成功的多家科技公司。
中国不断增多的创新者得益于内在的一些优势。首先,中国有庞大的市场,新产品和服务面对着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因此效率大大提高。其次,中国消费者热衷于采用新技术,而且发展中市场的创业者不会受到传统基础设施的阻碍。中国的消费者很快接受了网上购物和数字支付,部分原因是他们不必摆脱在传统实体店中购物的习惯。
数据研究公司eMarketer称,中国在2015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2017年的在线销售额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麦肯锡表示,目前中国占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近一半,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不足1%。高盛(Goldman Sachs)预计,未来四年,中国在线零售额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3%,到2020年将达到1.7万亿美元。
尽管政府对民营部门的干涉可能会对中国的整体增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监管灵活性或放任的态度都鼓励了创新。¬在线游戏公司腾讯试用了一款使用二维码进行数字支付的应用程序,而电商公司阿里巴巴,开发了自己的在线支付系统支付宝(Alipay),后来又推出了余额宝(Yu’e Bao),作为支付宝用户的在线投资基金,中国的银行业官员对此均视而不见。结果是作为最早发明纸币的中国,现在正快速无现金化。余额宝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最后一个优势是中国对隐私和反垄断规则的漠不关心。这使得中国科技巨头不仅可以收集和分析海量消费者的数据,还允许这些公司了解客户的生活细节: 他们住在哪里,去了哪里,在哪里购物,买过什么,他们喜欢什么音乐,他们与谁交往,他们接受什么样的医疗保健等等。
早在苹果推出采用Face ID技术的iPhone X之前,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务机构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就已经开始允许其4.5亿用户通过自拍登录自己的在线钱包。互联网巨头百度,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和叫车服务公司滴滴出行(Didi Chuxing)利用这一技术来识别员工和客户。蚂蚁金服正在稳步扩大“芝麻信用”系统的用途。“芝麻信用”以客户的在线消费记录和定期支付水电费或偿还信用卡的情况等为标准,为客户提供“财务可靠性”评分。信用评分甚至会考虑熟人的评分。
但到目前为止,只要这些个性化的技术能够提高生活便利度,中国的客户似乎就不会担心隐私被暴露。
在风险投资不断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投资也不断地向海外出走。中国的科技巨头都有进军全球的野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风险投资的形式,加入海外市场的争夺。例如,阿里巴巴在美国的投资包括Snap、Lyft和佛罗里达的增强现实创业公司Magic Leap。去年,阿里巴巴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东南亚最大电商公司Lazada的多数股份。与此同时,蚂蚁金服持有印度最大叫车服务公司PayTM的股份,并收购了韩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股份。
阿里巴巴上个月宣布,除这些战略投资外,计划在未来三年斥资150亿美元来加强其全球研发能力,并将在圣马特奥、华盛顿贝尔维、莫斯科、特拉维夫和新加坡等七个城市建立实验室,开展深入研究。
而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腾讯则收购了Snap、特斯拉(Tesla)和印度信息应用Hike Messenger的股份。去年,腾讯以86亿美元获得了芬兰公司Supercell的控制权,从而巩固了腾讯作为全球领先在线游戏提供商的地位。在东南亚地区,腾讯分别投资了在线游戏、购物与移动支付门户Sea和印尼最大叫车服务公司Go-Jek。Sea是东南亚地区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投资了相互竞争的无桩共享单车公司。这些公司今年在华盛顿特区、旧金山、日本名古屋、新加坡和悉尼等数十个海外城市投放了共享单车。(与此同时,在上海,腾讯投资的共享单车初创公司摩拜(Mobike)和阿里巴巴投资的Ofo报废了大量自行车,导致政府部门不得不在今年早些时候扣押了数千辆单车。这算是成长的烦恼。)但这两家公司在叫车服务行业却进行了合作。两家公司均投资了滴滴出行。滴滴出行在欧洲、印度、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叫车服务公司均持有股份。
加州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陈梅陵表示:“中国科技公司决心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而这一决心只会持续增强。”她认为,未来几年,“每个公司都需要有中国战略”,不管他们是否在中国开展业务。
尽管中国在创新方面的进步令人惊叹,对怀疑论者也可能会列举出一大堆不足之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尝试建立国内芯片产业,但中国微芯片进口量依旧是国内产量的10倍以上。中国的制药企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同行。而波音(Boeing)和空中客车(Airbus)的高管根本不需要为中国国有商用飞机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COMAC)的竞争前景担忧。中国商用飞机公司(COMAC)在5月份发布了C919,这是中国第三次尝试建造商用客机。
在2015年对中国创新的详细评估报告中,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提出了四个创新类别: 客户中心型创新(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或在线金融服务),效率驱动型创新(消费电子产品或汽车生产),工程技术型创新(如高速铁路建设),科学研究型创新(如半导体制造或药物研发的突破)。报告的结论是: 中国已经是前两类的全球创新领导者,并且“有潜力”成为后两类的全球领先者。
这种褒贬参半的评价大致是准确的。在半导体、制药、商用飞机或高速铁路等难度最大的部门,中国一直坚持粗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阻碍了创新,而不是刺激创新。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过去四十年来,中国政府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半导体对于国家安全和中国科技行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去年,中国在全球晶圆制造产能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几乎没有,增长到了14%。但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依旧集中在行业的中低端领域。去年中国花费约2,000亿美元进口芯片,这是仅次于原油的中国第二大进口类别。
作为中国几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努力推动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在2014年公布的一份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国内芯片产量在中国芯片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50%,并承诺中国企业到2030年将与全球行业领导者成功竞争。为此,中国政府将在2025年之前,通过公共和私人投资向国内芯片制造商注资1,500亿美元。
对此,华盛顿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已经敲响了警钟。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称中国的芯片计划“非常可怕”。一个总统科技理事会最近提出,对于中国政府的大幅补贴,美国必须“强有力地回应”。但是夏威夷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高级研究员迪特尔·厄恩斯特却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在最近一期《中国季刊》中指出:“产业政策可能会逐渐提高中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地位,但美国尤其不必担心。因为美国半导体产业“迄今仍是世界市场和技术领先者。”
中国会主导未来的技术吗?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鼓励使用工业机器人。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依旧落后。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统计,2016年,中国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中只有68台机器人,而韩国为631台,德国为309台,日本为303台,美国为189台。但中国自2013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买家。去年,中国采购了约87,000台机器人,约占全球机器人销量(294,000台)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规划者们制定了到2020年将工业机器人比例提高到每万名工人配备100台机器人的目标。习近平同时呼吁在中国进行“机器人革命。”
人工智能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中国政府在7月份公布的一项计划中提出,到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并开发价值约1,5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数十亿风投资金已经流入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其中一个大有前途的初创公司是2012年由34岁的前微软(Microsoft)员工张义明创办的新闻聚合商今日头条(Toutiao)。今日头条的母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ByteDance Technology)已经从红杉资本等公司融资超过10亿美元,并计划额外融资20亿美元,估值将达到200亿美元。(11月份,该公司以约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对口型视频应用程序Musical.ly。)今日头条使用人工智能,根据由4,000家外部媒体公司组成的网络生成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的短文和短视频新闻推送。分析师称其内容推荐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或许今日头条很快就会与硅谷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一决雌雄。如果是这样,请想想大疆的故事 — 在对赌中国公司之前请务必三思。(财富中文网)
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1日的《财富》杂志,文章标题为《中国腾飞的创新力量》。
译者:刘进龙/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