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早看懂马云,如今谁能看得懂他?
屡战屡败,越战越勇。是孙正义的投资“剁手”之路走得太无畏,还是太疯狂?
2017年,孙正义手攥千亿美元,告诉WeWork创始人诺依曼:“在战斗中,疯狂比聪明更好。而WeWork还不够疯狂。”
两年后,“不够疯狂”的WeWork创始人诺依曼带着孙正义的17亿美元“分手费”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公司。
而孙正义,还要往这家估值暴跌的公司里,追加50亿美元新融资。
是孙正义的投资“剁手”之路走得太无畏,还是太疯狂?
【王冠掉落】
孙正义,之所以身在神坛,多半是因为二十年前的那笔投资,让他所掌舵的软银公司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这笔狂赚数千倍的买卖,也让其一举成为投资界的神话。
之后的二十年,他一直在伺机寻找下一个能为他创造奇迹的复刻版阿里、甚至是阿里2.0。
在漫长的狩猎中,WeWork,共享办公空间模式的始创者,就是入其法眼的一只巨型独角兽。
自2017年起,软银陆陆续续对WeWork注资一百多亿美元。今年年初,该公司估值一度高达470亿美元,由此成为美国最贵的独角兽公司。孙正义相信自己的直觉,大家也相信孙正义、相信市场,更相信他所瞄准的共享科技能够指引未来。
但孙正义没有料到,WeWork这只独角兽要远比他预想中来得疯狂。先是创始人大举套现7亿美金,被曝斥巨资购买奢华住宅,管理不善还为人乖僻;后公司又出现多轮大规模裁员,人心惶惶;而在业务方面,顶着科技公司名号的WeWork却赚着中间的暴利差价,从而被扣上了“二房东”的帽子;而大股东软银继Uber、Slack等一系列失败案例后,这位“金主爸爸”的投资能力及财务状况也遭到了业界的质疑。最重要的是,在得到软银的大力斥资后,WeWork并没有因此而业绩大涨。虽然规模不断扩张,但在激进化的膨胀模式下,收入增多的同时却架不住更巨额的亏损。转亏为盈对于公司来说遥遥无期。
本计划于今年上市的WeWork,就在这样一系列风浪中,作死了自己的IPO之路。然而,IPO折戟后软银并没有选择抛售股权。含化了糖衣,孙正义决定继续吞下这颗苦药丸,向这家初创企业继续砸钱。自此,软银的大型烧钱现场愈演愈烈。
10月22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软银与WeWork达成交易,决定辞去公司创始人诺伊曼的董事会职务并放弃其投票权。当然作为交换,软银要以17亿美元的高价送走这位“难搞”的创始人。除了罢免CEO,接下来软银还将用50亿美元的继续注资换取WeWork约80%的股份。至此,软银对WeWork投入的资金已近190亿美元,再加上给创始人的钱,孙正义对这家初创公司已砸了200多亿美元。当初的“独角兽”已然变成了一只“毒角兽”。
这还没完,WeWork就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大“黑洞”。自9月起,公司就计划裁员千人,但因无法负担遣散费而一直拖沓至今;除了潜在的人力成本,既往已经签订合同的租赁项目,后续也需要百亿的资金续命。
如今WeWork的市场估值约为80亿美元,相比于当初的巅峰值470亿美元,现在只剩下一个零头。对于极度贫血的WeWork来说,软银无疑是其“命悬一线”的“救命稻草”;但对于此前已投资过百亿美元的软银而言,这大幅度的缩水意味着,先前的投资怕是已赔了近半。
IPO夭折、CEO被罢免、资金链枯竭、估值腰斩,共享办公 “独角兽”的故事不知会如何收尾。
“看清大趋势,比别人更早动起来”孙正义曾如是说,或许他看到的是我们所不可及的未来。
各方声音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WeWork事件是一场灾难。对创始人的盲目崇拜导致的结果是,创始人拿了十几亿走人了,几千名员工却留下来面对烂摊子,而且还有可能会被裁掉。”
作家Henry Hawksberry:WeWork的运作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在可预见的未来,WeWork永远不会产生利润,更别说撑起其亿美元的估值。
私募股权公司Patriarch Organization首席执行官埃里克•希弗:“这真是令人发指。我认为任何超过一美元的资金都超过了他们所需要支付的。”
全球咨询公司AArete的首席执行官洛伦•特林布尔:“软银这样做是对的,可以使他们在新的追加投资基础上收回最初投资的机会最大化。”
微博网友:先骗取巨额投资,然后再把公司搞崩盘,逼迫投资人接受,自己轻松套现走人!都不用IPO,创业新思路,你们学习一下。
微博网友:软银想再投一个阿里,没想到是个天坑。
Wework员工:我们实在是太伤心了,公司无法支付员工遣散费,但亚当却拿到了17个亿(美元)?
Wework员工:拜托,孙正义,能给我们点遣散费吗?
【桎梏在共享经济中的“独角兽猎手”孙正义】
孙正义称自己为“独角兽猎手” ,在赛道与选手的判断上,孙正义早期确实曾经具备顶级猎人的直觉,毕竟当年5分钟押注阿里所创下的神话是如今他自己都难以复刻的。
但现在,他似乎被桎梏在了共享经济的赛道里。
跌跌不休的Uber
Uber是软银在共享经济中首度翻船的尝试。
2018年初,软银正式完成了与美国打车服务公司Uber之间的战略投资协议。这笔交易使软银拿到了Uber约17.5%的股权。随后的一年,是被Uber首席财务官Nelson Chai称之为业务最为强劲的一年。大势所趋,2019年5月Uber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上市。但上市首日即遭破发,随后股价也一直跌跌不休。此后的短短数月内,Uber进行了三轮大规模裁员。据Uber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其单季度亏损额刷新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大亏损纪录。这无疑成为了孙正义的一大败笔。
Uber和WeWork的来龙去脉其实不尽相同,但Uber毕竟已经成功上市,而WeWork的IPO连破发的机会都没得到就胎死腹中了。
曾被誉为美国共享经济三大巨头的WeWork、Uber、Airbnb,孙正义一人就投了两家。只不过,现阶段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了。
“宠物版Uber”再碰壁
之所以被称为“宠物版Uber”,是因为Wag的业务其实就是类似于Uber的“网约遛狗服务”,而这正是孙正义所青睐的行当。
Wag原本只想寻求一笔1亿美元的融资,不成想软银瞄准了这个机会,并希望再追加2亿美元。但对于初创公司Wag来说,他们只想小步快跑,3亿美元对他们彼时的状况来说并不合适。但比起这些他们更惧怕软银调转方向,投给他们的对手。
这很孙正义,强买强卖不成,就声称要投资竞争对手。这也是他投资滴滴、Uber时完全一样的路数。
2019年1月,宠物服务平台Wag无奈收下软银3亿美元的投资,占股45%。原以为Wag将要迎来公司发展的新高潮,奈何竟也出现了与Uber、WeWork都惊人相似的“哑火”窘境。同当初担心的一样,虽然拿到巨额现金筹码,但Wag却无法上交一份优异的成绩单。自软银投资以来,其扩张过程中经历了多轮裁员、管理层变动,客户服务中心关闭等变故,Wag承受了他不该承受、也承受不住的膨胀。
虽说作为投资者,软银自然是不愿看到这般惨状;但对于初创独角兽Wag来说,这笔融资,当真不值。
他怕是想做交通大王
除了Uber,在亚洲,软银还投资了中国的滴滴、印尼的Grab以及印度的Ola,这样下来,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出行市场都被孙正义收入囊中。
滴滴作为我国本土共享经济巨头,虽说没有得到WeWork那般厚爱,但也称得上是孙正义的心头好。
在经历了去年两度顺风车负面事件之后,今年又有滴滴司机深夜遇害事件,一系列的裁员、亏损、一地鸡毛。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成为孙正义给滴滴花钱的阻碍。早在2017年软银就已向滴滴投资两轮,共计80亿美元,当年9月,阿里巴巴也将自己手中的股权卖给了软银。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孙正义也表明,近期又将会对滴滴进行16亿美元的第三轮投资。
直至今日,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仍在无限整改中,重回巅峰之路似乎还任重而道远。但孙正义不会这么认为,当然,他的期待也远不止滴滴。
从滴滴到Uber再到WeWork,就连宠物服务平台Wag都没漏掉,孙正义对于共享经济的热衷度近乎偏执。比起20年前对于阿里巴巴的稳准狠,现在的孙正义更像在广撒网捞大鱼,只可惜,到现在为止,他所期待的大鱼还没有游进他的大网中。有人形容孙正义为“赌徒”,用烧钱换估值,用真金白银推动疯狂的资本游戏——然而,这恰是孙正义在资本市场中的“剁手”法则。
当面对两家全球最贵独角兽的翻船时,公开场合下,孙正义依旧表现出十足的信心:“这些公司将在10年内产生可观的利润,与之前相比,今天到处出现的小危机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
时间回到2000 年,当时阿里巴巴刚成立几个月。在北京,孙正义听马云讲了 5 分钟,就开始请求对方接受自己投资,并努力说服,将投资额从马云提的1-2 亿日元增加到 20 亿日元。
那是马云的高光时刻,也是孙正义的高光时刻。
如今马云以一首《怒放的生命》摇滚退场。
而孙正义仍然在疯狂、激进与质疑之中,坚定地等待着下一个马云的出现,请求(强迫)TA收下自己的钱。(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