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精英支招:硅谷的成功秘方
硅谷真是毫无性别偏见的理想国吗?
在最近的一次电视采访中,一位记者问我:“华尔街和硅谷这两个地方,哪个性别歧视更严重?”
我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也有切身体会。我曾在全美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做了十多年的合伙人。在那之前,我是硅谷一家新创公司的老板。现在,我是一位职场母亲,有一个7个月大的儿子和一个7岁的女儿。我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我“移居”硅谷时,是位年轻的工程师、商学院学生。
最早我是在美国一座小镇上中学,当时,我是该校唯一一名既不是白人、又不是本地人的“异类”。之后,我曾在周围全是男性的实验室干过,在只有我一名女性的通用汽车(GM)工厂里呆过,并当过公司唯一的女性高管。像许多女性一样,我曾被人质疑过能力,被评头论足过,还曾遭到过挑衅(比如在脱衣舞酒吧开工作午餐会等等,这类事情简直举不胜举),甚至我的生理周期都有人关注。
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华尔街的氛围,但我能告诉你们,在硅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才能和业绩说话。硅谷的文化注重结果,崇尚大胆创新、勇于冒险,英雄不论出处。我们公司投资的新创企业,既有本土美国人创办的,也有由第一代、第二代移民创办的。那些创业者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几乎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爱尔兰、叙利亚、印度以及以色列等。他们“移居”硅谷,是因为他们相信硅谷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他们在此更有可能打造出下一个思科(Cisco)、谷歌(Google)或Facebook。
和其他风投公司一样,我们唯一的目标是,寻找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他们勇于革新突破,所创办的公司令人兴奋。
不过,我并不是说硅谷是一个毫无性别偏见的理想国。去年夏天,作为玛丽娅•施瑞弗尔(Maria Shriver)(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夫人——译注)的“女儿国”(A Woman’s Nation)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公司主办了一场圆桌会议,有21名在硅谷工作的女性出席。虽然与会者普遍觉得,在硅谷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但在有些问题上,工作15年以上和刚工作不久的女性,其观点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这些“老女孩”坚信,要想事业家庭两不误,你必须从事你所钟爱的工作。[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陈词滥调,但只有这样,你才会坚持回去上班。看看Facebook首席运营官沙里尔•桑伯格(Sheryl Sandberg)的客串文章吧:《别过早离场》(“Don’t leave before you leave. ")。”]
除此之外,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你还应该努力工作,成为对公司而言不可取代的资产,这样你才有谈条件的砝码。这条忠告不仅对职业女性适用,对男性也是如此。
话虽如此,但硅谷真正需要的,不单单是更多女性,而是更多样化的人才,并且不仅是在普通员工中,在高管队伍中更是如此。那么该从何做起呢?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对于那些想在美国创业并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我们应该助一臂之力。麻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John Kerry)和印第安纳州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卢格(Richard Lugar)共同提交的“创业签证法案”("Startup Visa Act"),就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根据该法案,只要其公司能在美国获得至少25万美元的天使资金或风险投资,移民创业者就能取得两年期签证。如果创业者创造的就业机会达到一定标准,其签证还能延期。这种创造就业的力度非常之大:2009年,风投支持的公司创造了1210万个工作岗位,大约占全美私营部门岗位总数的11%。近期一项研究发现,上述公司中有25%都是由移民创办。
第二,企业应该改进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使工作环境更加灵活。在硅谷,我们把自己创造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工作中,开视频会议,网上聊天,发电邮,以此发扬我们注重结果的文化。我们的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工作。无论你住在哪里、来自何方、长相如何,都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并以自己的表现获得认可。这不仅能降低差旅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打造高度多元化的工作团队。
第三,我们应该倡导创业精神,鼓励大胆思考、勇于冒险,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对于下一代的企业家,也就是我们的孩子至关重要。父母、导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孩子们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并从小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加州山景城的女子中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校开设创业课程,所有七年级的学生都能制定商业计划、销售产品。课程的最后有一个面向风险资本家和首席执行官的筹款活动,吸引了100多人前去参加。我当过许多商业计划竞赛的评委,这些女孩们的表现和创业热情,绝不亚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支商学院团队。
打造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过,硅谷最擅长的就是放长线钓大鱼,这对它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本文作者Theresia Gouw Ranzetta是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的执行合伙人,致力于互联网和软件投资。2008年,《财富》刊登了一篇名为《硅谷新女性》(The New Valley Girls)的特写文章,介绍了硅谷中人脉极广的女性新秀,本文作者就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