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技术掘金

反垄断,警惕“代码的强权”

熊伟 2011年02月22日

熊伟,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现任《中国信息化》杂志执行社长,电子工业出版社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微信公号:蛮夷大熊。
中国目前处于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淘宝。

    2月中旬,互联网实验室公布的《互联网垄断调查研究报告》引发关注。根据这份报告,中国目前处于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搜索领域的百度,市场份额为72.3%,即时通讯领域的腾讯,市场份额76.56%,以及电子商务B2B领域的阿里巴巴,市场份额54.39%,C2C领域的淘宝,市场份额94.71%。报告称:“我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出现寡头垄断现象”。

    其实何止我国互联网产业出现寡头垄断现象,垄断、一家独大,早已是全球互联网社会的稳定状态。比起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垄断,更应该警惕的世界范围内谷歌、脸谱、推特和苹果的垄断。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让混乱和秩序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导向秩序,这个平衡的破坏可能是致命的。信息的模糊和不透明,甚至一定程度上的不可知,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减压阀和缓冲器,而互联网和社会的共轭化即将轻易地取消这种减压阀和缓冲器的作用。可以举出互联网垄断企业的几种能力,来证明我的观点。

    处于垄断地位的互联网公司掌握着大量的用户。美国市场调查公司comScore在2010年11月统计的数据显示,脸谱(Facebook)独立用户已达6.48亿,超越雅虎的6.3亿。脸谱作为一家社区网站,用户粘性远远大于雅虎。这个社区的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因此,它收集用户信息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只要它愿意,脸谱可以知道某个国家某个年龄段用户的消费习惯、娱乐倾向乃至政治观点。不只是脸谱,所有用户数过亿的互联网公司,都能轻而易举地搜集到人口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关键信息,为自己所用,或为其他商业组织、政治势力所用。

    互联网垄断企业不仅能获得有效的统计数据,它们甚至可以贯穿宏观和微观,洞悉用户个人的隐私信息。苹果用户由于需要提供信用卡信息,姓名、家庭住址等等暴露无遗。使用这些企业的服务越多——有些宣称是免费的——,用户在数字空间的透明度越高。当互联网企业搜集具体用户的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学历、在线行为特点,这个用户还有多少隐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随着新近“位置服务”在互联网世界兴起,用户的位置也变得“一切尽在掌握”。简直太完美了!

    用户数庞大的互联网公司,有能力通过主动发布信息,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社会动荡。这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设想今天某个客户端装机量很大的公司,在亿万网民的电脑桌面弹出一个窗口,造谣“为拉动内需,政府给每位居民补贴现金100元,请持有效证件到当地政府领取”,会产生怎样的纷扰。消弭这个“玩笑”的影响,又将浪费多少社会资源。你说这种事情只可能存在于臆想?你能为垄断互联网企业及其每一个职员的动作投多少保险呢?

    更可怕的是,有能力传播信息的网站和终端,静悄悄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遴选新闻。它们说的都是事实,只不过是被剪裁过的事实,夸大实际情况的某一方面。在网民——受众——看来,这些消息都是可信的,于是不知不觉受到误导。埃及的革命,作为一场互联网革命,在宣传上就是如此操作的。

    处于垄断地位的技术企业,还很擅长绑架用户,进行强制升级。本质说来,强制升级是威胁性的行为。MSN、QQ,等等工具,如果用户不升级,对不起,不可登录。软件强制升级有很多好处:对于软件供应商的好处,是更多后门、更好的推销能力等等;对于硬件供应商的好处,就是新版软件往往比旧版更吃硬件,更能引导(强迫)用户做硬件上的升级。软件和硬件升级是用户的需求吗?不是,它是厂商的需求。你要你看看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还在用什么年代的电脑,就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升级阴谋的实现,是软件商和硬件商勾结的重要成果。总括说来,是全球大企业之间勾结的成果之一。

    忘了谁说的,互联网时代的秩序,加入了重要的一极,即“代码的强权”,比法律的强权为祸更烈。法律已经很复杂,有很多空子可钻,有很多“合法行恶”的途径,普通大众搞不明白。但好在法律还是摊开的,任何人只要有时间、有必要的知识,都可以逐条检视,提出意见;控制现实社会秩序的法律,由此得到改善的机会。控制互联网秩序的是垄断企业,是它们的代码。在代码的黑屋子,人们能做什么呢?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