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我在为企业一把手当教练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板——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有自以为是甚至狂妄自大的特点,谦虚谨慎、低调自嘲的极少。老板们往往喜欢摆谱、炫耀,说到自己的优点、成绩时夸夸其谈,滔滔不绝,涉及到自己的缺点、过失时矢口否认,轻描淡写。他们往往热衷于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唯恐人家不知道自己多么了不起;喜欢有意无意地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把所有的不足都推给他人。有位老板在公司年会上神采飞扬地说:“自从我去年提出××纲领和××细则以后,我们公司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已经把竞争对手完全打趴下了。这充分证明,你们大家应该对我、对公司有信心。跟着我,是绝对不会错的!”环顾四周,我看到了一张张神情严肃、毫无表情的脸,心里明白:这是敢怒、敢怨而不敢言呀!
我这个所谓的“总裁教练”,在外人看来,大多数情况下就像是总裁的影子。所谓“shadowing”(加阴影),占据了我的教练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我实地观察、密切跟踪自己的服务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如果实在听不下去或看不下去,我会坦率或委婉地规劝说:“你不妨谦虚一些,低调一点,让人家也有点成就感”;“要是你多注意他人的优点,检讨一下自己的不足,会更容易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时,老板似乎有所觉悟,立志改变,但往往没过两个星期,就彻底回归原点。有位董事长甚至和我订了白纸黑字的“行为守则”,决心要多批评自己,多表扬别人,还决定让秘书做我的“特命全权助理”,详细记录老板每周表扬他人和批评自己的次数。但好景不长,一个月还没到,善于察言观色的秘书就乖巧地放弃了她的“第二职业”,悄悄地把老板玻璃台板下的行为守则都主动撤下了。我感叹:对老板的洞察,教练还远不如其助理呢!
后来,复习20年前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的资料、再次阅读荣格和阿德勒的相关论述时,我才豁然开朗:自己的工作之所以对老板们的自大表现抑制作用甚微,是没有看透其自大的实质原来是自卑。按照精神分析学派老祖宗的观点,我的教练对象的自大,实际上完全可以用自卑来解释。因为内心自卑,他们要用虚荣与傲慢的外在表现来加以掩饰;之所以压低别人,抬高自己,实际上是担心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是源于骨子里的自卑。我辅佐的民企老板,包括一些外企总经理,大都出身贫寒,十多年前不名一文。有位老板当年甚至需要把所有的课外时间都放在养鸭等农活上,才能维持生活。一位在胡润榜上名列前茅的老板亲口告诉我,因为贫穷,他20岁之前就没有穿过鞋。我的服务对象,现在基本上都生活在一线城市,然而一“查户口”,发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乡镇。到了大城市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是城里人嘲笑的对象,或至少以为自己是被背后嘲笑的对象。另外,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多数创业老板是家中排行最小的一个。年幼时,他们感觉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不受重视,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他们拚命工作,特别想以优异成绩来向父母和兄长们证明自己的能耐和价值。实际上,他们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兄长们做比较。我的一位辅佐对象告诉我,他是家里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当年既被兄长们溺爱,又老受他们欺负。现在,他成了家族里的“一把手”,每当过年过节给长辈和侄子外甥们大把发钱时,感觉特别好。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当年没有把他太当回事的母亲过早去世了,她没有来得及看到儿子的成功,也“没有机会因为看走眼而感到后悔了”。尽管每次提到母亲,他还是忿忿不平,但她为母亲忌日做的排场又总是最为讲究。不难看出,他有着明显的自卑情结,潜意识里,总是要向已在九泉之下的母亲证明些什么。
推而广之,不仅是上述民企老板朋友们,其实大多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情结。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国粹,其实要面子的背后展现的是民族自卑的一面。1840年以来的100多年间,我们闭关锁国,滞于发展,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总是处于劣势,由此产生的自卑感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以至于在国际交往中仍然时不时能够看到因自卑而自大的一面。据媒体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烟花燃放量为12万发,达到以往所有28届奥运会燃放总数的4倍,而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烟花燃放量又惊人地达到16万发。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向世界炫耀什么?或许,这些烟花以及更多做给老外看的东西,是我们骨子里的自卑感难以掩藏的外在表露。据说非洲有个贫穷的地方,那里的百姓出门时总要用放在门边的一块动物油往嘴上抹一抹,向人家证明自己家不穷,总能吃上油腻的食物。对这种现象,还有比自卑情结更好的诠释吗?
自大和自卑在本质上是一回事。自大往往是装出来的,自卑才是其真正的内涵。然而,由于自卑一般是隐蔽的,甚至不为自己所知(承认自卑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表面上自大的人多,而明显自卑的人少。其实,自大只不过是掩饰自卑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往深处看,有时把公司的业绩目标订得过高,也是老板心底里不够踏实的表现。因为没有真正的自信,他才一定要把自己的公司与竞争对手比,一定要拿自己跟其他老板比,一定要用公司的高业绩来维持自己的信心。其实,若不去与他人做简单比较,而只和自己比,自大和自卑就不会产生。把标准和目标定得过高,潜伏着挫败的极大危险。一旦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失了面子,老板的短处和缺点无法掩盖,潜意识中的自卑便开始在意识层里清楚地浮现出来,自我评价便很可能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因为缺乏自信,老板往往也会变得多疑、猜忌。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自大,往往揭示了其某方面的自卑,而自卑往往导致某方面的自大。这就好比我们孩童时的翘翘板,当自卑的一头低了下去,自大的一头便高了起来。二者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状态。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一个自信的民族,用佛教的语言就是“得大自在”:自在自适,不假他求,不须外物,自我圆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或民族不再活在他人或他国的眼光里,不需要通过外界来肯定自己,才会真正进入“宠辱不惊”的境界。
在教练过程中,我很少“施教”或“宣讲”。可这一次,我决定“变革”。我拿出以前当大学老师的架势,给文章一开始提及的那位极端自我、自大的老板先上了一堂心理学课:把自大与自卑的关系做了系统阐述,并毫不含糊地指出,凡自大者,终极原因是自卑,是不能真正接纳、认可自己。作为老板,他也绝对逃不出这个规律。让翘翘板保持平衡的唯一有效方法,是让人们正视自己的自卑情结。接着,我又重操“心理咨询师”的旧业,帮这位老总找到了他之所以自卑的“症结”。在此后的几次交流中,我再也不规劝老板不要自大,而是真心称赞他的优点和强项,充分表达对他取得的成绩的钦佩,并一再告知,我确信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渐渐地,老板周围的人都注意到了老板的改观,他不再那么自吹自擂了,有时言行举止还挺像个谦谦君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老板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的结果。
哈佛商学在线观点
1932 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出版了《超越自卑》一书,指出因为我们都向往更好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当人们在面对某个方向上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时,会产生了自卑情结;当我们长期被自卑感困扰而又无法改变时,会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寻求优越感。他认为,自卑并不是什么坏情感,相反,这是人类在追求卓越和完美人生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反应,甚至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重要的是以何种心态看待这种自卑。有的领导者为了避免陷入自卑的痛苦,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过多的自我膨胀机制来保护自己,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屑、贬低或自我炫耀,形成了自大,从而阻碍其持续成功。
那么,卓越的领导者——他们是《从优秀到卓越》中的 11 位“第五级领导者”——会如何做呢?吉姆·柯林斯认为,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集个人谦卑和职业的执着于一身,立志打造持久的伟大。这些领导者不像“第四级领导者”那样拥有显著自我的个性,喜欢生活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宁静、谦虚、沉默、害羞、和蔼、温和;他们创造出杰出的成就,但却极其谦卑,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就,并躲避公开的赞美;在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常常内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另一方面,在谈论公司成功时看着窗外,他们把成就归于他人、外部因素或者好运气。
这样的人也是哈佛商学院巴达拉克教授笔下的“沉静领导”。他们似乎没有超凡的领袖魅力,而是更愿意在幕后活动;他们从未有过拯救整个世界的念头,也没有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身上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性格,而不是由于他们采取的手段。这些人非常依赖于三种不怎么起眼的美德:克制、谦逊和执着。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小心谨慎,努力求证,以保护公司、同事、下属和自己。他们都是现实主义者,不会去追求永恒的光荣和胜利,认为每一件事都比自己能力所及的要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他们会努力争取时间,深入钻研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然而,对于自己知道的东西和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却是极其谦逊的:“看,我所努力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沙滩上留下一个足迹罢了。”
他们还是美敦力前 CEO、哈佛商学院教授比尔·乔治所赞赏的“真诚领导者”。他们“做你自己”,从不模仿所谓的领导力成功特质;坚持自己的领导风格;既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短处,从不试图掩盖缺点来赢得别人的好感;同时也不为诱惑所动。乔治相信,领导力始于真诚,也终于真诚。真诚领导者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领导力为他人服务,他们的兴趣不是为获得权力、金钱,而是授权于自己所领导的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他们既为大脑的能力所引导,更为内心的感召所引导,为热情和同情所引导。
这些领导者都有着深刻的自我洞察,达到了自我认同,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精力充沛,热爱工作与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又不会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在执着和谦卑中,他们接近了所谓的“大自在”。开个玩笑:知道自己并不卓越的领导者,不妨用以色列前总理梅厄的话来安慰自己:“不必这样谦卑,你没有那么伟大。”
来源: 赵实,凯洛格咨询——哈佛商学在线中国独家合作伙伴,根据哈佛商学在线相关课程改编
相关稿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