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至24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商业研究中心(Indiana University's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Politics & Business,RCCPB)和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室(Workshop for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在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共同主办了“中国与全球治理会议”(Conference on 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学者们汇报了各自研究项目的成果,审视了中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涉及海外投资、汇率、知识产权、对外援助、公共卫生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
研究论文和学术探讨得出的一些结论出人意表:
• 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有些人认为,中国并未参与制定现有的国际体系准则,因此,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自然会谋求改变现状。但研究结论与此正相反,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尽管对于“维持现状”和“反现状”概念的限定尚有争议,我们经过研究并未发现中国政府、行业、非政府组织或者专家在任何一个领域强烈反对现有国际准则和流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都在试图学习现有游戏规则而不是推动机制和规范的变革。
2009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创造“超主权货币”的理念,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偏好基于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的对外援助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中国产业的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而外国、甚至包括很多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对外援助也是如此。中国在评估外国投资时会考量国家安全和竞争政策,这与其他国家也较为类似。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在中国很严重,但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中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获得专利权,中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程度得以逐步提高。
• 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方式。中国倾向于让国际体制为行业和生产利益服务,而非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而且,他们通常更倾向于国家层面上的制度,而非私人治理机制。
•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际现状良好。实际上,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世界贫困水平和不平等情况仍在不断加剧。对很多人来说,全球知识产权体制已经极度失衡,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来保护专利发明者。中国和其他国家必须更为坚定地倡导改革。否则,贫困、气候变化和其他问题就无从解决。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室的创办人之一。她在此次会议上作了主旨发言。她探讨了如何运用该研究室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多中心治理方法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她建议不要仅仅依赖于全国性政府和国际协商机制,地区性的行动计划也非常重要。她在发言中提到,萨克拉门托市发起了一项行动,在消费者的电费单据上显示他们与邻居用电量的对比情况(比如“你的用电量要比邻居多得多!”),那么人们很快就会减少用电量。
这项全球治理研究现目前已通过该中心的工作论文集系列发表。文章投稿将很快进行校订并结集成册,以期刊或其他形式发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