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翔说财富

从“不割肉”原则说开去

王翔 2012年08月13日

王翔,上海基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投摩根基金市场总监等职。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银行与金融专业MBA,著有《百万理财计划》一书。基玉投资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中介业务平台。
“不割肉”的炒股原则折射出一些投资逻辑的误区以及在投资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我们时常能碰到这样的人,每当谈及炒股经验时,他们就会说到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绝不割肉”,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止损,而是会坚持等待股价回到买入成本之上再卖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原则的拥趸,个人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性情使然,而机构可能是出于维护统计报表数字的需要。

    “不割肉”的炒股原则折射出一些投资逻辑的误区以及在投资中体现的人性弱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每一项投资或者投机活动所要面对的都是未来而不是过去。一个人想吃饭,不是因为在过去几小时内他做了些什么,而是因为未来几小时的生理活动需要得到各种营养的支持。

    当一个投资者购买股票时,他更需要关心的是未来能以什么价格出手。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股票估值派需要考虑未来公司的盈利情况、业务增长、现金流和市场要求的资本收益水平等;技术分析派则需要考虑股票价格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支撑及股价演变的路径;证券营业部门口围在一起讨论的人们争辩的是庄家的实力和打算。尽管考虑的方向角度和因素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因素都和股票的历史价格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你”买股票的价格本身其实是次要的。

    其次,当一个投资者紧握住手里的“亏损”股票而不肯退出时,他实际上正在消耗着机会成本。不少人会守着一个套牢的股票几年,就是为了等待反弹出货的那一天。当那天终于来临之时,市场中很多相同行业或者相似板块的股票可能都有很高收益了,那么他用来等待的代价就不光是这几年的时间,还有很多可以获取盈利的机会。

    以上两点是在投资逻辑上需要反思的地方。同时,这种“不割肉”的操作思路更是体现了有关投资的人性弱点。

    第一,人在涉及收益时厌恶风险,但在涉及亏损时追求风险。

    我在做讲座的时候会把听众分成两组人,每组给予两个选择。

    第一组的两个选择是:

    A、今天确定(即100%)得到10,000元;

    B、明天得到笔钱,有80%的概率得到12,000元,还有20%的概率得不到1分钱。

    第二组的两个选择是:

    A、今天确定(即100%)亏损10,000元;

    B、明天亏损笔钱,有80%的概率亏损12,000元,还有20%的概率1分钱也不亏。

    你选什么呢?第一组听众们几乎都选A,而第二组听众们几乎都选B。这是原来在国外被用于飞行员测试的问题,后被美国人用于金融领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在第一组选择项都会选A,在第二组选择项都会选B。

    这说明人在涉及收益时厌恶风险,但在涉及亏损时追求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股民都好像买到过翻一倍甚至翻几倍的股票,但很少有人捂到翻倍。多数人往往在股票涨了20%~30%的时候就抛了,当然还有很多人在这些股票上甚至亏了手续费就卖了。而且很多人好像在自己的股票涨停板时比跌停板时更紧张。

    同理,一旦在某支股票上发生亏损,人们一定会显得“忠贞不渝”,因为总是希望每天能反弹解套,所以会对自己说,再等等。即使真的运气好,反弹到解套,贪欲又会告诉自己:既然解套了,那就再赚10%再抛吧。所以不管下跌中的反弹是高还是低,真正敢于离场的股民少之又少。

    理论上说,只有在涉及收益时追求风险,在涉及亏损时厌恶风险才能赚钱。反之,如果一个赌局,上涨时你只能享受涨幅的一小部分,而下跌时你却享受全部过程,你还会参加吗?

    第二,过度自信。

    拿炒股举例,这可能是世上最具迷惑性的东西。如果把炒股比作企业,那这可能是生产环节最复杂的企业,想成功炒股,你需要懂政治,了解宏观经济,知晓行业逻辑;看得懂报表,看得懂图形;还要有时间研究、有足够长时间的经验、有信息来源、有专家圈交流、有闲散资金做“后备部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只有少数人能具备这些条件。但另一方面,充斥市场的一招教炒股的书籍,铺天盖地的投资家专访自传,让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成功的投资离自己并不遥远,或许再把套牢的股票“捂”段时间,自己也能成为“巴菲特”。

    这就是人性弱点对投资的影响。这些年做下来,我仿佛看见很多个和自己影子缠斗的勇士,他们前赴后继,奋勇搏杀。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止损比坚持更重要。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