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年轻激情不是全部
有时我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定义“创业”二字,很多时候,这两个字被解读为“激情”。年轻躁动过的心,或多或少都激情过,只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然而成功被过度放大了,失败被更多的失败湮灭了,所以仍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只要脑子一热,就义无反顾了。年轻,大概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用过于深度理解行业风险,也不用背上太大的后顾之忧,大不了就是一无所有,那么重新来过呗。
象扎克伯格那样的人属于奇葩,有谁能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能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更多时候也不过是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罢了。拿不定主意总是最大的硬伤,只能做狗头军师的命,何必打破头来抢山做寨主?我恰好认识这样不信邪的人,雄心勃勃想要做品牌,旗扯得很大,落实到具体的数据就哑口无言,只能拉着文艺精神当遮羞布。创业在此等人眼里,就是仗着年轻瞎折腾,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
有一天我和一个做出版的团队聊天。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创立不久,人员结构都偏八五后,八五前出生的人都算是资深专家了。我承认这次对话团队表达出的做浅阅读出版的意图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我作为一个专栏作者的自尊,但也是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年轻创业的问题。年轻是好事,但在创业这件事上,不仅需要投入的激情和折腾的勇气,更需要对这个行业趋势做出判断。当然或许也会有人对我说“行业趋势,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真是呢,网络的发达,带来了无数长尾的可能,那么大概创业这条路上,还需要的是对自己理念的坚持。
在这一点上的坚持,我见过的最让我敬佩的创业者有两位,碰巧两位所从事的都和旅游相关,不过一位是从事的是时髦的应用开发,另一位则是较为传统的家庭旅馆。
为什么不想想个性化?
纯银年纪其实也不大,四十不到。其实我也不太记得怎么认识纯银的了,邮件往来相谈甚欢,只可惜地域关系,等我有空去上海的时候团队也暂时满员,遂引以为憾。他所做的旅游应用工具,在我看来是一种突破,满足了旅游用户”快速制作游记“的需求,当然开发速度也是一种效率的突破,前后不到半年就看到了产品的雏形。
现在多数旅游网站,做的多数是旅游攻略,而网站上可供用户分享游记的处理方式似乎不外乎两种,要么就象写博客发帖子一样,要么就跟后台一样复杂让用户眼花缭乱地操作各种表单和控件,而纯银的产品却把游记变成了全屏大图加横向流式布局的相册,还能自由添加各种评价和文字内容,操作上也极为简单,无非就是鼠标的拖拉移动。
我很喜欢这个工具的一句口号”旅行回忆画卷“,带有一种纯粹的感动,尤其在你整理发布的是若干时候以前的旅行,事件、感想,仿佛又重头经历一遍。其实看过纯银博客或者微博的人都知道,纯银是个年轻有趣的卖萌大叔,所做的东西也被打上这样的风格,比如登上页面,等待推出的iPhone版下写了一行灰色小字”仰天待审中“,这种不经意的幽默增加了更多的使用乐趣。虽然这个应用推出之后还存在一定争议,比如有些人觉得UI排版做得不好没有突出标题,还有人不习惯横向浏览的方式,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产品,而且随着时间积累了用户和内容之后,还可以从相册工具向内容、社区转型,而且产品本身也具有个性化特点,可以说大有可为。
创业不是简单复制,你还能提供更多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潘。七十后的大潘这几年只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开旅馆。他从2009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开了两家家庭旅馆,都在中国最挤的一个小岛上。第一家满足了文艺青年清新的追梦理想,入住率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我倒是觉得太嘈杂,反而更喜欢开在人迹罕至路上的第二家店,给我一种寻求城市放逐的沉静感。
如果第一家店为大潘挣来了物质的稳定,那么第二家店更像是他对自己理想的一种实践。这一家店他投入很大,单单改造就花费无数,因为接手的时候不过是个四处漏风的前教会建筑,空空荡荡只有四堵墙顶着个晃晃悠悠的破屋顶。修葺好的房子,沉静、低调,红砖尖顶掩映在树兰花脚。老榕就长在后院里,正对着讲道堂墙上的那个年代刷上的标语,有点斑驳但未抹去。坡前修了一座透明书屋,一整面书墙还等着填满,绕过书屋,绿木牵藤都往高处延伸着形成一片天然的庇荫。所有的这些,都是大潘希望能给住店的客人带来更多的延展体验,入门处的酒吧餐厅里居然还有一张美式台球桌。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家庭旅馆,玩点小花样,做点小情调,往古镇小城一放,就绝对一本万利。但我始终觉得这仍然是很初级阶段的做法,尤其可悲的是,当某一种形式获得一些市场之后,所有人全部蜂拥而至,一面疯狂复制,一面又将这种同质化鼓吹成清新烂漫民族风。就算只是一间民宿,仍然可以在功能性上做出拓展尝试,为住店的客人提供更深入的体验,毕竟从长远来看,旅游住宿业,可以不仅仅只是提供一张床。
那么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浅层思维,浅阅读。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个快消时代,一切听起来多么危在旦夕,仿佛纸媒会在一觉睡醒后灭亡,仿佛微博的盛行扼杀了长篇大论开始走向短小精悍,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一句话:如果一个屏幕装不完,没有人有耐心滚动下拉,而且你最好来点图。但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深层阅读仍然是可以发扬光大的,只是需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罢了。
总有一天,我们会脱离浅趣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