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来信
荣筱箐,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旅居纽约,曾为《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南方周末》等中外媒体撰稿。这个专栏来自作者在美的所思所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希望从思维方式上带你了解美国。
让中国人觉得脸上无光的退货问题,其实比道德判断能得出的结论要复杂得多,这根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一场无间道。 2016-01-04
所有改良职场的努力都只能治标不治本,症状可能舒缓,症结却无法割除。唯一能带来彻底改变的,是另立一套个人价值衡量标准。 2015-12-03
中国仍然有很多民营甚至国营企业残存着一些人情味,这种情分有时候的确会让人在舒适中有些恍惚,把公司当成朋友来看待。而美国健全的现代管理系统下的公司,实质其实无异于一部精于运算的电脑,如果你违反了它的操作规律,它绝不会迁就你,它对你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2015-09-17
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自然有文化活动去承载,有使命感的中国企业想要尽自己一分责当然也没什么不可以,但说到开拓美国市场赚美国人的钱,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办时尚派对恐怕会比坚持邀请客户来品茗饮酒坐而论道效果好得多。 2015-08-18
中国,至少是很多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的被曼哈顿街头的这场狂欢波及到。 2015-07-26
纽约租金管制公寓的租客和房东之间的矛盾差不多成了当今美国仅存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你死我活”的标准在这里可以完全按字面意思理解。 2015-06-24
中国留学生要想在美国创业并不容易。就算他们既有热情又有资金,也只是万事具备还欠东风,如果没法得到美国的有效身份,就如等不来东风一样,一切都是白搭。 2015-05-28
华尔街附近刚开了一家世界最高假日酒店,老板是来自中国无锡的谢菊宝。他说在美国赚钱很爽,因为政府干预少。但他遇到的问题是工人,酒店完工比预期多花了十个月,“因为工人老得中间休息喝咖啡。”这实际是很多中国企业家来美投资遭遇的差异:需要花心思应对的不是“上级”而是“下级”。 2015-03-03
华尔街的生存模式可以教育一下对美国的说谎文化有所不知的中国人。 2014-11-24
带上一两个中国新概念,在美国“山寨”一下,说不定就有机会重复当年在大洋另一边靠“山寨”迅速发家的神话。 2014-10-30
就在八月底,今年美国投资移民的一万个绿卡名额全部用罄,已经递交了材料的中国申请人只能静候排期。这意味着花50万美元就能快速移民美国的“富人专利”已过期。 2014-08-28
语言和文化储备最多是渡河的船和桨,有当然方便,要是没有,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水,单靠游泳一样能横渡。 2014-04-18
标准化考试里培养出的能力——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保持头脑冷静、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解决问题、在题目难易程度和分值之间权衡以取得最大效益、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依靠逻辑推理猜出正确选项,这哪一样不是职场上必须的? 2015-11-01
新闻行业的颓势是不争的事实,我和先生不幸同属这条正在下沉的船上的难友。 2015-04-23
巴黎的反恐大游行中,40多个国家的领袖手挽手站成人墙,那些原本只会同时出现在针锋相对的谈判桌上的人们站在了同一条船上。恐袭令世界清醒——团结一致反对恐怖主义。 2015-01-15
他们喝得起十美元一杯的马爹尼,穿得起千元一件的Prada,玩得起电影和艺术,经得起选择“喜欢的”而不是“正确的”专业的压力。他们比那些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只会埋头设计电脑软件的前辈们更能赢得“主流”的关注和认可。 2015-01-09
出于民族感情而为自己的同胞热烈欢呼的中国看客们,不一定全都看明白了这起事件里的中餐馆老板是怎么赢的。 2014-12-29
中国人虽有“人不可貌相”的俗话,但这老祖宗的告诫却正是因为我们性喜“以貌取人”得来的。但对中国移民来说,在美国评论别人的外貌很可能因“政治不正确”而引火烧身。 2014-10-22
美国的环境和美国人的热情是大部分中国人刚到美国时最先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但最初的感动过后,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移民生活在一个如此热情友好的国家却很难交到掏心掏肺的朋友? 2014-09-28
美国文化中“陈述”和“叙事”的最高原则:无论是入学申请,还是业绩总结,无论是表现自己,还是抨击对手,能将主观评判滴水不漏的隐藏在客观事实的背后才算入了门。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