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贝尔斯登的看门狗为何不叫?

贝尔斯登的看门狗为何不叫?

Roddy Boyd 2008年06月26日
贝尔斯登管理层未能迅速采取行动遏制问题的蔓延,最终导致不可收拾。

    贝尔斯登未能约束旗下两名对冲基金经理,为自己今年春天的下场埋下了伏笔。这两名经理已经受到指控。

    作者:Roddy Boyd

    上周,支持指控两名前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对冲基金明星经理的政府文件已经备案。文件描绘了一家不能正视问题的组织,而正是这个弊病最终对这家公司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贝尔斯登最后由于失去客户、债主和商业伙伴的信任而崩溃,现在已经被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收购。由于一系列错误的投资决定,拉尔夫•乔菲(Ralph Cioffi)和马修•坦宁(Matthew Tannin)管理的两家投资抵押债券的对冲基金已经清盘。但是,贝尔斯登管理层却未能迅速采取行动遏制问题的蔓延,最终导致不可收拾。

    美国司法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称,在所属基金对证券化产品市场最危险领域的风险敞口方面,乔菲和坦宁一步一步误导了投资者。根据SEC的指控,这两家基金2003年和2006年的私募配售备忘录向投资者保证,绝大多数的旗下资产获得了穆迪(Moody's)和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的最高评级,也就是在AAA和AA-之间。

    但是,在2006年前,乔菲轻率的领导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BSAM)涉足次贷债券管理市场,其程度之深连他涉嫌的同谋坦宁都感到惊讶。

    根据SEC的指控,2007年2月,坦宁在给一位不具名的同事的信中写道:“令人无法置信。他没能约束自己。” 在信中,他谈到乔菲收购了风险最高以及最不透明的证券化债券。乔菲和坦宁向客户确保基金资产中只有“6%至8%”是次贷证券。事实上,这两家基金对该领域的间接敞口很大,而且对抵押违约的风险敞口非常大。

    相关政府文件称,投资者完全被蒙在鼓里。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从各种迹象来看他们从未受到贝尔斯登内部的质疑。

    政府的指控表明,检控官认为乔菲和坦宁二人不仅误导了客户,还误导了公司的上司。但是令其它对冲基金经理最为困惑的是,这两家高评级基金拖了数月才崩溃,而期间贝尔斯登的管理层却无人询问这两家基金是如何落到这般田地的。

    摩根大通的一位发言人拒绝做出评价。乔菲和坦宁的共同发言人安德鲁•梅里尔(Andrew Merrill)没有做出答复。乔菲和坦宁均表示自己是无辜的,两人的律师坚持认为政府把他们当成了替罪羊。

    谁在监督?

    司法部和SEC的指控中完全没有提到贝尔斯登的监督部门或高层经理曾要求乔菲和坦宁解释,为什么两人旗下的基金没有审慎稳健的进行投资,反而成为华尔街次贷债券持股最多的公司。相关政府文件中关于贝尔斯登进行监督的唯一例子是:在报告其中一家基金的月度亏损时,乔菲试图隐瞒部分损失,但没有成功。

    但是在其它方面,乔菲和坦宁似乎完全没有受到监督。来看看套期保值方面。这本应是对冲基金管理的核心。根据SEC的指控,这两家基金并没有进行多少套期保值操作,这与两人声称的恰恰相反。

    在2007年1月的一次电话会议上,乔菲向投资者保证:“我们在防范风险方面做得很到位”,“我们有大量的次贷空头头寸”。根据SEC的指控,他还向投资者保证,如果市场形势开始恶化,“我们会应对得很好。”

    但是当次贷市场开始崩溃的时候,这两家BSAM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一家没能真正的防范风险。根据SEC的指控,2007年2月,乔菲“在电子邮件中承认” 强化杠杆基金(Enhanced Leverage fund)“没能对最近购入的大量次贷头寸进行套期保值”。正是走错了这一步,使得这家基金每月开始出现亏损。

    相关控诉没有指责两人进行虚假交易。许多贝尔斯登的律师、业务员和行政人员都知道这两人进行的未套期保值交易,正如深知乔菲显然缺乏大量次贷空头头寸一样。

    在将近一个月时间里,这两家BSAM对冲基金的关键头寸显然没有进行套期保值。贝尔斯登风险管理部门或监督部门本应立即对这一事实感到警觉。同样,对当时看来就已经风雨飘摇的次贷市场进行一次内部敞口分析并不难。这样做的话本来可以发现,乔菲对这两家基金信贷风险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即便是规模最小的对冲基金都有员工负责监督风险值。人们原来都以为一家价值15亿美元的基金肯定实行了层层监督,包括人工和电脑进行监督。

    贝尔斯登以前曾尝试建立一家资金管理特许公司,但是时运不济。发起的另一家投资抵押债券的对冲基金在2004年破产。但是乔菲领导的这两家基金却给贝尔斯登赚了不少钱。所以高级经理们对乔菲毕恭毕敬是可以理解的。

    当同业们开始担心基金应该如何应对次贷市场的低迷时,乔菲和坦宁没有得到监督,还在吸纳资金投资次贷。例如,这两家基金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在去年12月对贝尔斯登提起诉讼,称坦宁向巴克莱的一名经纪人保证,基金将在二月份上涨4.3%,而事实上,却缩水了0.1%,这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伏笔。坦宁的这个保证使巴克莱投资银行放心大胆的向基金追加贷款一亿美元,而这笔钱很快就打了水漂。坦宁则声称自己没有做出这样的保证。

    更严重的错误

    如果说贝尔斯登应对BSAM基金问题的表现糟糕,那么管理层很快将犯下类似的错误,不过会严重得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贝尔斯登身陷投资者信任危机。3月份,在美联储的斡旋下,贝尔斯登以超低价贱卖给了摩根大通。

    在2007年8月,这两家对冲基金在开曼群岛申请破产后崩溃。几天后,贝尔斯登召开了投资者电话会议,希望扭转股价大跌的惨势。时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在会议开始时表示相信公司和全体员工,认为公司能够走出这场信贷市场风暴。但是在稍后的会议中,凯恩根本不见踪影,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表明他不愿意从头至尾参加完这次会议。这样一来,他很快就破坏了人们对贝尔斯登领导层的任何信心。

    同样,在处理流动性危机时,贝尔斯登的高管们也是心不在焉,而这场危机最终使其在年初崩溃。当其它金融公司努力筹集了几十亿美元资金时,贝尔斯登却无所事事,坚持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资金。它主要的融资行动是和中国中信(Citic)的一项复杂交易,即价值10亿美元的股份互换。这个交易未能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贝尔斯登的财政状况在不断恶化。

    在3月份之前,债务市场一片恐慌,贝尔斯登的客户和交易伙伴纷纷撤资。但是公司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告诉CNBC:“我们没有面临任何流动性压力,何来流动性危机!”就在四天后,贝尔斯登如果找不到合作伙伴,就得申请破产,于是宣布被摩根大通收购。这几乎使贝尔斯登的股东们全军覆没,其中包括拥有公司近三分之一股份的员工。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