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内20亿美元出逃
银行出现恐慌时,客户流失,投资者出逃,亏损以10亿计。E*Trade挤兑潮的幸存者告诉人们,他们是如何拼命坚持的
作者:KATRINA BROOKER
当唐•雷顿(Don Layton)突然陷入E*Trade公司最高职位所面临的窘境之时,他正站在屋外,忍受着天寒地冻。那是2008年1月8日的一个清晨。刚成为新任董事长的他(不久又出任首席执行官)正与承包商一起,修理他位于纽约西彻斯特的周末别墅。他以为那天会是平静的一天。这时候电话开始打进来。投资者、公司经理——全都激动不安——告诉他,他们听到了谣言,说客户在撤走资产,E*Trade两个月来第二次出现挤提。他们想知道,他要做何应对?
他本能的第一反应是置之不理。他刚看过E*Trade的12月客户数报告,情况很不错,虽说没有太多的新业务进来,但老主顾仍是不离不弃。他以为,只要不予理睬,谣言自会销声匿迹。他在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工作了29年,这种方法一直有效。不过话又说回来,对E*Trade来说他还是个新人,去年11月刚出任董事长,之后他一直在过退休银行家的闲适生活。他本人从未感受过,一个不利的风声会对一家已经在财务破产边缘徘徊了数月的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就在1月的那天,E*Trade已经暴挫的股票再受打击,下跌20%,收于2.25美元。这位华尔街老手[同时身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国际市场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Advisory Committee)委员。]惊呆了,他说:“我不知道,空口无凭的谣言会传播得这么快,使股票下跌这么多。这便是学习中的我当时所处的境地。”作为E*Trade的首席执行官,他必须快速学习。
如今,E*Trade仍然处于危险边缘。信贷市场的崩溃几乎毁了该公司的一切:数十亿美元资产、大批大批的客户、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或许还有最糟的——它的声誉。对于总部位于曼哈顿的这家仅次于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和TD Ameritrade的美国第三大网上银行和经纪商而言,这是一次命运的突然逆转。在去年夏天之前,公司一直在狂欢,利润连续四年持续增长,累计增幅达到200%,2006年全年净利润高达6.29亿美元。去年年终时,公司管理的客户资产达到了1,950亿美元,营业收入24亿美元。直到去年夏天之前,形势还是一片大好,公司完全有望使2007成为1986年创立以来业绩最佳的年份。
E*Trade之所以陷入这么多的麻烦,究其原因,可以说和它的华尔街兄弟们近来的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2003年,公司的银行业务部门(是它在2001年收购来的)开始投资于按揭抵押证券:什么CDO(债权抵押证券)、Alt-A贷款、ABS(资产担保证券)等等形形色色最终似乎被证明谁也没有真正弄懂的贷款投资组合。起初,这些投资对公司很有帮助。到了2007年,公司在房屋股权和抵押贷款证券上的投资价值数十亿美元,产生了大量现金,甚至占到E*Trade营业收入的58%。随后到去年夏天,信贷市场突发危机。占公司营业收入相当比例的贷款组合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E*Trade的客户每天撤走25亿美元资产。尽管Citadel投资集团(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向它注入了大笔现金,把它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它在2007年最后三个月仍然亏损了17亿美元。之后,坏消息接连不断。去年10 月以来,E*Trade的客户资产已经蒸发了560亿美元。如今,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上,仍然有280亿美元的与抵押贷款有关的贷款和11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公司已经预警,未来三年内,公司持有的这些产品可能进一步恶化。
某种程度上说,雷顿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恐慌是个别性的,就像突如其来的浪头掀翻了一条渔船一样。另一方面,E*Trade的故事也具有普遍性,因为公司高层都亲眼见过市场怎样迅速、残酷地惩罚涉足抵押贷款证券或不熟悉业务的公司。接连打击E*Trade的,当然就是上月击沉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那股力量。但与贝尔斯登不同,E*Trade到现在还活着。他们知道,身处当代的银行恐慌是什么感觉。不再是存款者排起长队,不再是围攻白色大理石建筑,只需飞速地敲几下键盘,资产就没了。如果雷顿和他的团队成功拯救并重建公司,他们有可能成为在猛烈打击下生存的研究案例。
对E*Trade来说,真正的恐慌开始于退伍军人节那天,在那里工作的每个人都见证了这一点。公司首席运营官贾雷特•利连(R. Jarrett Lilien)说:“2007年11月12日,这个日子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今年3月之前,利连一直担任代理首席执行官,他记得当天的每个细节:他当时正待在坐落在汉普顿的周末别墅享受期盼已久的休假。(信贷危机的压力太大,46岁的利连要通过拳击训练去应对压力。)他已经计划在庭院里打发这一天,挖出那些长得太高的灌木丛,为此,他甚至还特地租用了一辆Bobcat拖拉机。这一天是银行休息日。当然,股市还开放。但利连回忆说,他认为这一天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他错了。
前一天晚上,花旗集团(Citigroup)分析师普拉桑特•巴蒂亚(Prashant Bhatia)发布了一份题为《E*Trade:不排除破产风险》(E*Trade: Bankruptcy Risk Cannot Be Ruled Out)的报告,并称“发生银行挤提现象的可能性为15%”。尽管在睡觉前刚好看到了这份报告,利连并没有特别在意。自从去年7月份公司在一次电话会议上首次披露其抵押贷款组合的问题以来,出现过很多负面分析报告。利连以为,这份报告的影响将和其他报告一样,让股票略微下挫,然后被人遗忘。
上午8点半左右,他发动了拖拉机,没有太把巴蒂亚和他的报告当回事,但过了一小时,他回到屋里,查看信件和股市。周一交易日开盘时,公司股票价格是8.59美元。没过几分钟,走势便成了自由落体。CNBC报导了花旗的报告,一下子,E*Trade要破产的消息响遍华尔街。投资者开始抛售它的股票。
然而,真正的麻烦不在投资者,而在客户。随着E*Trade有可能垮掉的消息传开,经纪客户开始担忧他们的钱。要求取消账户的电话和电子邮件挤爆了公司的客服系统。E*Trade的首席信息官格雷格•弗拉姆克(Greg Framke)说:“那天一早,我们当时就看到退出请求在不断堆积。”
对E*Trade的客户代理员来说,那真是一次超现实的体验。他们接受的培训,是处理普通的请求,回答诸如怎样使用股票图、领表格、投诉等问题。突然间,有人来问他们没想过、也没有学过该如何回答的问题。你们要破产了吗?那我的钱该怎么办?把钱拿出来要多快?北美零售代理和海外客户服务主管迈克尔•科尔西奥(Michael Curcio)回忆说:“一切都来得又快又猛烈,和客户谈话的员工们不知道资产负责表的状况。”
E*Trade高管手忙脚乱,试图遏制恐慌。利连在网站上发布一封信,说公司有足够的资本金应对抵押贷款损失。科尔西奥给代理员提供了新的答词,但这些措施就像拿着眼药水去救火。全面恐慌在当天已经形成,挤提已经成势。E*Trade客户提走了25亿美元资产。(股票当天下跌了近60%,降到3.55美元。)这还仅仅是开始。弗拉姆克回忆说:“不光只有那一天,还有第二天、第三在、第四天。”每天都有新一波客户要求撤资,到11月底,E*Trade损失了350亿美元的客户资产。利连说:“如果按当天资产流失的速度,可能10天后公司的经营权就将受到真正的损害,也许是无法逆转的损害。这种情况很像站在悬崖上张望的感觉。”
要活下来,E*Trade需要现金。要大量现金。公司联系了40多个可能的投资机构,包括一些竞争对手。但大部分投资方提出的条件无法接受:很多人出价极低,还有一家只想收购经纪业务,不承担抵押贷款证券。来自芝加哥的对冲基金Citadel很快成为注资先锋。该基金没有受到信贷危机的冲击。去年7月份,E*Trade在一次电话会议上报告了其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的麻烦,自那以后几个月里,这家基金都在关注。由于一直在研究E*Trade的资产负债表,Cidatel比大多数人更了解E*Trade,甚至比E*Trade管理层都更了解——不仅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也了解这家公司的实际价值。
在出现恐慌之前,E*Trade回绝了Citadel,没人认为需要Citadel的钱。如今,能阻隔E*Trade走向破产的,只有这家基金了。曾担任E*Trade交易协商小组组长的Citadel高级执行董事乔•拉塞尔(Joe Russell)说:“他们需要立即止住客户损失。”
协议于2007年11月29日签署,E*Trade得到25亿美元现金,其中8亿美元换取30亿的资产证券组合,包括问题最大的抵押贷款证券,另外17.5亿美元买下10年期债券,年息12.5%。这一协议还使Citadel成为E*Trade的最大股东,拥有20%的股份。
注资带给E*Trade抵抗的机会,而这项被广泛报导的协议也舒缓了客户的神经。雷顿说:“客户流失几乎戛然而止。”雷顿在协议签署当天就被任命为E*Trade董事长。原首席执行官米切尔•卡普兰(Mitchell Caplan)离职,利连升任代理首席执行官。“公司经历了重大变化,我们现在必须应对后果。”雷顿说。
当时,雷顿还没有计划接任首席执行官。实际上,他当董事长的主要工作是寻找长期首席执行官。利连公开争取这个职位,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利连已经在公司干了9年,但作为让公司陷入抵押贷款麻烦的管理层成员,他难以让股东信服。而现在,公司又十分需要利连的经验。他应该比别人都清楚,该怎样让E*Trade摆脱这场危机的影响。
有了Citadel,公司得以拥有足够的现金继续营业,但已经严重残破的业务还需恢复。不幸的是,E*Trade的竞争对手都想趁火打劫。Citadel协议过后没几周,迈克尔•科尔西奥出席一次券商会议,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家竞争对手的销售代表错把他当成E*Trade的客户,走近他,想说服他把业务从E*Trade撤走。那位代表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和那帮人做交易?你不知道他们快破产了吗?”其他竞争对手发起了更露骨的攻击。OptionsXpress在其发起的一个市场营销活动上对客户说:“如果担心您的经纪公司的财务安全,就来我们这里吧?我们支付转账费。”TradeStation在《投资者行业周刊》(Investor’s Business Weekl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可为E*Trade客户最多挽回50%的损失”。
E*Trade的应对之策是发动新一轮营销活动。它向用户提供特别协议(比如免费交易日)以留住客户。它还推出了一系列直接针对其问题的广告,承诺把“包括CDO、Alt-A贷款、二次资产担保证券”在内的奇怪证券产品清除出它的资产负债表。另一个大胆的行动是带着计划到超级碗做广告,公司出资200万美元,播放了两则电视广告,广告表现的是一个婴儿在使用E*Trade,它的奇特引起了反响。播出后两周,新开账户数比2007年同期跃升了32%。利连回忆说:“我们用这个办法向世界展示,我们还在,而且活得很好。”为了抵减成本,他取消了公司每年在波多黎各的经理人会议。
这些策略逐渐赢回了客户。2007年12月,账户数量保持了稳定。2008年1月,公司的新开零售账户净增1.6万。2月,人们在E*Trade又开设了4.3万个新账户。
营销活动似乎给外界吃了定心丸。利连知道,在公司内部,也存在需要安抚的激动情绪。为此,他往来于E*Trade各办公室,与员工开会。员工的报怨很少,但提问很多。特别有个问题利连经常听到:现在我们会怎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现在,E*Trade会发生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比如信用危机恶化到何种程度?抵押贷款市场是否会再度开放?
2008年1月,E*Trade发布了一个复兴计划。计划表面看起来很简单:扶持核心业务——在线交易,收缩包括问题业务抵押贷款投资在内的银行业务。为此,公司计划拿出8,500万美元营销费和广告费,以吸引新资产。同时,公司将甩卖所有与在线交易业务无关的资产,以此提高资本与未来坏账减计的比率。目前,它计划售出的资产包括一个财富管理部门、一家金融机构和在日本的一家合伙企业。E*Trade估计,到2008年末,非主营业务出售行动可带来3.5亿美元的收益。
公司依然持有数十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最好的复兴计划也会被由此带来的亏损打乱。现在,华尔街不看好E*Trade,几乎所有分析师都给了它“卖出”或“持有”的评级,其中包括花旗的普拉桑特•巴蒂亚,他在最近的报告中预计E*Trade的抵押贷款组合“将持续严重恶化”。(他拒绝为本文接受采访。)3月底,E*Trade股票价格约为4美元,接近去年11月12日黑暗日的收盘价。市值大约19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80%。
过去数月,E*Trade最艰难的工作也许是寻找下一任首席执行官。雷顿刚被任命为董事长时,公司就开始找人了。找到一位能跳上这艘危船的合适人选并不容易。雷顿曾试图说服一家美国500强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人,对他说,如果当上E*Trade 的主管,他会有很多值得在鸡尾酒会上夸耀的事情。那位经理很感兴趣,但最终没有接任。雷顿说,到了2月底,他和搜寻委员会有过三位可行的外部人选。
利连在得知不被考虑后,公开表示失望。他对《财富》杂志说:“我们在过去90天做了那么多事,我觉得我赢得了战斗,但没有赢得裁判的裁定。”3月18日,他发出通告说,计划在5月16日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后离开公司。在给《财富》杂志的一封信中,他说:“我坚持认为,我并没有在公司倒下的时候离开它。此时,我们已经恢复了稳定,公司显然站稳了脚跟。我对我们最近和过去9年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离开公司,我感到难过。但我知道,现在是我离开的时候了。”
让E*Trade摆脱抵押贷款困境,并不在雷顿的退休计划之列。实际上,他11月来公司时,只是个董事会顾问。但随着危机升级,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首先签约成为董事长,接着在3月份又成为首席执行官。他说:“让我们直面它吧——通常,这种机会只有形势危急时才找上门来。如果你问我这有什么证据,我会提到维克兰姆•庞迪特(Vikram Pandit)或约翰•泰恩(John Thain)。”他指的是花旗和美林(Merrill Lynch)的首席执行官。此二人是在这两家公司遭受信用危机重创后临危受命的。
雷顿为什么会从寻找首席执行官突然改为亲自出马呢?美林的分析师布莱恩•贝德尔(Brian Bedell)在最近一篇报告中推测说,没有出色的人选要这份工作,这使得雷顿成了唯一选择。但雷顿长年从事银行业的经验也许正是E*Trade所需要的,可以帮助它度过这段动荡时期。当然, E*Trade最大的股东Citadel也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他还将得到老牌银行家罗伯特•德鲁斯金(Robert Druskin)的帮助。德鲁斯金曾任花旗银行首席运营官,2月份进入了E*Trade的董事会。3月的一个下午,雷顿坐在公司纽约总部的一间临时办公室里,办公桌上放着一杯已经喝了一半的汤。他在跟我讲他这个突如其来的新职位。在谈及如何得到出任E*Trade最高职务的机会时,雷顿出语谨慎,只说“董事会问我愿不愿干”。当我紧跟着问他他为何决定接受这个职位时,他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毕竟,他原本已经很幸福地过上了退休生活,并不需这份工作。显然是拯救E*Trade这样的事吸引了他。“没有我用武之地或是没有我感兴趣的挑战的地方我是不会去的,”他一边说一边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汤。
译者: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