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纳的救助计划为何不会奏效
这位财政部长宣布了自己救助银行业的更好的策略。不过资助购买银行资产以及强迫进行按揭减记并非正确做法。
作者:Shawn Tully
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于周二公布了一个由四部分组成的银行救助计划——其中两部分将取得微不足道的效果,而纳税人则需为此付出惊人的代价。
受到争议的是以下提议:资助投资者购买所谓的不良资产,以及迫使银行大规模修改按揭贷款。
在这两方面,成本更低、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可能有效得多。
为鼓励私人投资者购买银行资产,对于损失以及低成本筹资,政府将提供担保。
对银行来说,这笔交易挺划算;对投资者而言,此安排不好不坏;但对纳税人而言,这可能将是一场溃败。
让我们假设这些资产大概值银行帐上那个数。这是可能的,因为它们大都被减记50%到60%,并仍然有强劲的现金流。事实上,银行不情愿按被压低了的“账面”价值出售资产。
但假如一群带着一大笔政府补贴的新投资者入场,情况将如何?让我们假设一批按揭支持有价证券账面价值为1000万美元。秃鹫投资者获得一笔9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以3%的利率购买此证券,并获得保证,即假如投资不利,政府将承担超过100万美元的所有损失。
这就好像你或我能获得3%的按揭贷款,并能受到保护,不因新房价格下降遭受损失。为了这套房子,我们付的钱会比我们没有获得甜心贷款和担保的邻居多得多。
类似的,投资者不会付1000万美元,而是将向银行支付一大笔额外费用,例如1100万美元。假如按这个数字,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或花旗(Citi)将出售资产。这对银行来说绝对是笔好买卖。承蒙政府的好意,银行的不良资产获得了超额价格。
对投资者而言,此交易不太吸引人。低利率和下降保护的价值几乎被更高的价格所抵消。尽管如此,让我们假设美国有足够多具有冒险精神的秃鹫投资者抓住这些交易。
真正受伤的是纳税人。的确,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稳定甚至上升。但假如它们价值下降,将由纳税人来买单。假如“承保人”——在这里是纳税人——能因此获得回报,那承担风险还讲得通。根据这一计划,承担了数百亿美元潜在损失的纳税人,可能将一无所获。
盖特纳计划将实现任何救助行动的一个主要目标:提高银行的耗余资金,此资金是发放贷款的原料。让我们回到此前的例子。因为有政府补贴,私人投资者额外支付了10亿美元,银行将这笔钱增加到自己的资金头寸。根据经验,1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能转化为100亿美元的信用卡应收账单或房屋净值信用额度。迄今为止,这听起来似乎对美国很不错。
别被骗了。政府能以更直接更低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标。政府能直接将股本注入银行,而不必费力担当大型放贷银行和担保人。这样的话,纳税人将要么分享银行的利润——并从其复兴中获益——要么获得股息。
修改按揭贷款的问题
盖特纳计划有一部分是试图处理止赎问题,而这与增加银行资本的目标相矛盾——这实际上将耗尽银行的股本,使它们更为软弱。
房市内真正的问题是大量失业。房屋价值已低于按揭贷款额的大多数美国人在继续偿付贷款。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发现,上世纪90年代早期波士顿房价大跌,但在缩水房产的房主中,仅有6%的人违约。
人们违约大都是因为遭到重大生活事件的连续打击,例如离婚、重病以及最重要的失业。这一回,由于失业率攀升,违约率将飙升至高达15%。
因此,正确的计划应专注于为那些刚刚失业的人们设置还款宽限期,而不是专注于超过85%的美国人,后者会继续为负资产偿付贷款。
然而,盖特纳计划是给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锦上添花。
我们不知道细节。但它可能很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将按揭支付额降至房主收入的固定比例。假如房主逾期付款,他们的支付额实际上自动降低。因此,他们很有动力使自己的收入看起来尽可能的低,并逾期支付。
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保罗•威伦(Paul Willen)表示:“此计划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问题。”
另一个可能的提议也围绕着削减利率:假如银行减息1%,政府将通过补助再减1%。威伦表示:“此举的成本将极高,而且益处不大。假如你将某人的(贷款)利率从8%降至6%,你可能只是在向无论如何都会偿付贷款的人提供补助。你没有阻止止赎情况的发生。”
尚不清楚银行将被迫进行哪些改变。一般而言,银行不愿更改按揭,因为提供帮助会引来一群不需要帮助的人。不过政府已明确表示,收到公众资金的银行必须更改住房贷款。此过程将减少银行资金,且对于减缓止赎情况的出现作用不大。上述要求必将使银行无力的资本供给更加萎缩。
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援助失业人士的计划是遏制止赎的最佳准则。对此人群而言,道德风险问题不太显著,因为美国人不大可能为了获得按揭贷款还款宽限期,去冒失业的危险。
威伦和其他三位美联储经济学家已提出建议,他们建议政府替失业人士负担一半甚至全部的还款额,直到他们找到新的工作。同财政部的提议相比,此提议目标明确得多、高效得多也更有利于纳税人。
我们原本都认为奢侈浪费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它重获新生,而且竟然是在正派的救助者——而非受害者——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