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客:小就是酷
最嬉皮的网络公司之一试图效仿夫妻店经营之道
作者:Chris Taylor
(Fortune Small Business)-- 身为编辑,要写专栏赞扬掘客网(Digg.com,最佳用户生成内容网站——编者注)应当令我为难。毕竟,掘客是想让我这样的职业无用武之地。在掘客网中,新闻聚合网站决定了哪个故事好,这并不是由我这样的编辑一时兴起说了算,而是掘客网3500万名用户推选出来的(掘客的用户以每月2万名的速度增长)。
我也羡慕掘客网的每周视频播客节目Diggnation中的主持人们——他们只需闲坐在躺椅上,惬意地喝着节目赞助商为他们提供的啤酒,谈谈掘客网上的头条新闻,就能把20万观众的收视率揽入囊中。
但是,在最近与掘客网首席执行官杰•阿德尔森(Jay Adelson)见面之后,我发现不喜欢他很难。阿德尔森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他同时还掌管着在线视频网站Revision3,也就是制作Diggnaton的公司。去年,阿德尔森曾一度希望把掘客的员工增加到150人以上(掘客现有员工70人)。但是经济衰退,连同前一次经济低迷使他父母的公司损失惨重的痛苦记忆让他改变了主意。而现在的阿德尔森则说,即使员工达不到100人,掘客也能做得更好。
若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想法会被视为异端。那时,网络公司的咒语是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名言“迅速做大。”这种理念鼓励风险资本家倾其所有,不拘一格大聘员工,并指望首次公开募股能一举成功。我们都知道这种理念带来了什么结果。而第二轮网络新创公司使用的风险资本现金要少得多——但他们的退出策略总是由业界巨擘收购(想想被谷歌(Google)用16.5亿美元鲸吞的YouTube吧)。
在经济衰退的谨慎世界,小处着眼的公司正蓬勃发展。企业家们能在自己的公寓里制作出完美的网站,掘客网的创始人凯文•罗斯(Kevin Rose)正是这么做的。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低成本创业的例子。(我最喜爱的是由某纽约市新创公司创办的AirBnB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差旅者能低价租到充气床垫,免去了宾馆房间的开支。)
在“迅速做大”领域里,新一代企业家更可能效仿掘客的商业模式:先有收益率再谈风险资本投资。自创办至今,掘客已筹集近40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有至少两次的短时间盈利,并期望2009年年底能有所盈利。掘客在网站页面的故事旁边放上针对性广告,以此获利。
“这就是我告诉年轻人的。”38岁的阿德尔森如是说,“你不用非得赚到10亿美元,只要能持续盈利就够了。要创建一个能填补空缺的体系。如果一开始由于投资商不增资赚不到钱,那就重新开始。”
阿德尔森的节俭可以追溯到他在自己父母公司里当学徒的时候。阿德尔森家三代都在底特律经营着一家小型零售企业。他父母在八英里路上开的电力用品店首屈一指,父母每晚工作到九点,希望自己12岁的“电脑怪才”儿子有一天能子承父业。但之后80年代末的经济低迷给底特律带来了重创,阿德尔森父母的公司和房子都没了。
自1993年起,阿德尔森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圣荷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服务提供商Netcom公司。许多极为成功的风险资本支持的新创公司都给他发过聘书,但即便在这场“淘金热”的鼎盛时期,他都一个也没有接受。阿德尔森仍对其家族企业的迅速倒闭记忆犹新。当身价已净值百万的网络公司朋友们嘲笑他的时候,阿德尔森说:“我明天就有工作了。”
谨慎曾使阿德尔森成功,也有可能继续助他一臂之力。许多大型网站运作都相当精简,但很少有阿德尔森的Revision3这般简单—配备高清晰度电视的演播室只有20名员工。我参观掘客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只有一名广告销售人员(公司实际还聘请了10名)。同时,也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在维护一个有3500万网民发表评论的网站。(公司还请了一些社区管理员,但他们是轮班工作的。)
但掘客在研发上从不吝啬。研发部的四位员工不断地调整着计算用户投票的运算法则,确保没有人能操控系统——尽管很多人想尝试这么做。看到这些,我松了口气,要取代编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