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以义,将贵持中
周朝的创建绝对离不开战争,所以《周易》或许是在战争频仍的背景下产生的。《周易》全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许多提及战争,但唯有师卦专门讲军旅、战争之事,其中蕴涵着独特而卓越的战略思想。先来说何为“师”。所谓师就是众,《彖》云:“师,众也。”《公羊传》桓公九年解释“京师”一辞:“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众,就是很多人;师卦,讲的是如何兴师动众、出兵打仗。
在顺序上,师卦列于讼卦之后,是非常有道理的。争讼的结果必然造成争斗,如马振彪《周易学说》引刘沅之语:“一阳居下卦之中,五阴从之,将统兵之象。二以刚中居下,五以柔居上而任之,君命将出师之象。《序》卦,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由争起,故继讼。卦德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行,师之义也”(马振彪,《周易学说》,花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88页)。《彖》曰:“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通“督”)天下”,意思是,阳刚居中而上下相应,在危险中行动却能顺利,以此安定天下,其所形容的正是战争。
师卦卦辞曰:“师,贞,丈人吉,无咎。”丈人,古时对年老者的尊称,这里指领兵打仗的统帅。贞,就是正。《彖》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意思是,能把民众纳入正道,就可以统治天下了。整个卦辞可以解作:指挥兵众,坚持正道,定于首领,就会吉利,就会无咎责。
师卦强调正,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师出有名”,也就是说,要进行战争,首先要具有正义性。正则得民,民从而能胜。
《六韬·文韬·文师第一》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周易程传》云:“师之道,以正为本,兴师动众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从也,强驱之耳。”马振彪《周易学说》引刘沅云:“言合众志而一之,乃成为师,正吊民伐罪,仁义之事。顺乎天理,人归天与,可王天下。”这些都显示师卦重视“贞”、“正”,也就是强调作战目的必须正确,打的应该是顺天应人、慰问受苦受难者、讨伐非正义的统治的战争,而不是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侵略战争。只有进行正义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王智荣先生说:“所谓‘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必须选才德兼备、老成持重且善于御众之将帅领军,以之征伐,纵然是赴汤蹈火亦所不辞,且将何往而不利,所以能行险而顺。此为师出以义、将重德智。我国兵家之思想,莫不以此为其立论之依据。”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师卦除重视“贞”、“正”之外,亦重视“丈人”,即重视军队将帅问题。师卦所说的“丈人”,应是一位才智、品德都为大家所敬服的好将帅,如《周易程传》所说:“丈人者,尊严之称,帅帅总众,非众所尊信畏服,则安能得人心之从?”
师卦对为将之德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个“中”字,也就是持中而不偏不倚。身为将帅,最忌讳的是性格偏执、刚愎自用,故为将之道,重在均衡。《师·九二》说:“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师·九二·象》:“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周易程传》解释说:“自古命将,阃外之事,得专制之,在师专制而得中道,故吉而无咎。盖恃专则失为下之道,不专则无成功之理,故得中为吉。……故王锡宠命至于三也,凡事至于三者,极也。”这是说,统帅持守中道,不仅无过无灾,还会因胜利不断被君王赏赐。对将帅而言,这其实是一套平衡艺术:不专制,没有独立的指挥权,无法取胜;但过度专制,一切自作主张,则失为臣之道。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在师专制而得中道”。
《师·六三》说:“师或,舆尸,凶”,是说军队疑惑不定,就会载尸大败而归,凶险。自古在战场上,如果出现政出多门、令不统一的情形,战必败。故《司马法·严位第四》云:“凡胜三军,一人胜。”这里的一人就是一将帅,他“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尉缭子·武议第八》)。
尉缭子以为兵凶战危,非不得已不能用兵,用兵则必求胜。后人应该时刻牢记,研究易学与兵学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兵战的可怕,因而“慎重兵事”。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副教授; 联系方式: yhu@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