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2023年,沪深两市上市企业超过4,800家。
现在,中国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的收入总和超过中国GDP的一半,它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容纳其中,在展现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实力和成就的同时,也揭示着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
今年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5.8万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4.7万亿元。最赚钱的10家上榜公司去年的总利润超过2万亿元,约占上榜公司利润总和的43%。
摆脱新冠疫情的全球经济正在重启,上市大公司肩负重要使命和责任,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确保企业稳健成长。它们的表现不仅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关乎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王曙光在接受《财富》(中文版)的专访时表示:“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及内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客观上加大了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压力,同时也促使企业在提高经营效率、规范治理水平、提升市场认可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财富》(中文版):你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怎样的整体评估?
王曙光: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修复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复苏。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之后,消费得以快速反弹并成为带动经济恢复的主要力量,企业的投资意愿也有所改善,稳中求进。
近年来,我国经济从传统模式向新经济模式加速转型,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正从依赖房地产和基建的模式向房地产、基建、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多元模式切换,尤其是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明显提升,新经济在加速发展。二十大报告把创新提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创新。
中金公司研究部梳理了近2,000家发债城投的数据,从2012年至2021年主要收入的来源中,土地开发占比下降,制造业占比上升,尤其是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制造业占比快速增加,2021年占比便升至近三成,这证明我们的经济转型在加速。另外,中金研究还梳理了投资情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制造业、基建及房地产投资三大板块,2022年占比分别为33.1%、26.3%及16.6%,而它们在2019年的占比分别为31%、25.8%及18.7%,可见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在上升;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方面,上市公司近年在半导体及锂电池等领域投资大幅增加,也直观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深度契合。
《财富》(中文版):从榜单呈现出的上市公司的表现,经历过三年的特殊时期之后,面对一个充满挑战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继续稳定发展?中国上市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曙光:基于经济增长引擎正在经历本世纪以来第二次大切换的背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的时期,目前主要增长引擎就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因此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及高端制造业这些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而促使新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
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高质量发展,并首次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中国的中长期发展设定路线。从产业支持方向角度,除了要加大对创新科技领域投入,安全领域的重视将有系统性提升,同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国企改革提效增质,以及全面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改革方面都值得关注。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及内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客观上加大了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压力,同时也促使企业在提高经营效率、规范治理水平、提升市场认可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财富》(中文版):2022年中国IPO企业分行业统计,电子以89家位居第一,医药生物紧随其后,房地产仅有7家。2023年,这一格局预计会有哪些变化?
王曙光:我们关注到,以A股为例,2022年度首发上市的企业中,超六成分布在电子(18%)、机械设备(14%)、医药生物(11%)、电力设备(9%)、计算机(9%)五大行业,其中占比位列第一的电子行业首发募资规模超千亿元。我们认为,2023年,伴随全面注册制落地,A股资本市场结构和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是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三是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包容度和服务的覆盖面。四是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利于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支持实体经济。五是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基础制度,规范市场运行,建立良好生态。在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我们预计将有更多优质的科技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半导体、高端制造、医疗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资本良性循环、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备重要意义。
《财富》(中文版):由注册制全面落地而带动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王曙光:全面注册制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也是发展直接融资的关键举措。伴随着发行条件、审核机制等方面持续优化,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登陆资本市场的渠道进一步畅通。
一是更多优质科创企业有望获得上市机会。全面注册制下,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化,公司的盈利等财务指标不再是硬性条件,从而大幅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的覆盖面,构建了资本赋能优质企业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对于一些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有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但此前可能受制于盈利、特殊股权架构的优质科创企业,均有望在全面注册制下实现A股上市。自科创板开板以来,已经有累计超1,100家企业在注册制下完成发行上市,融资规模超1.3万亿元。
二是企业上市的可预期性进一步增强。全面注册制制度规则落地后,一大变化在于“监审分离”,交易所和证监会在保持审核和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基本架构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明晰了各自职责分工,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进一步提升,增加了公司上市的预期及市场获得感。
三是企业融资效率进一步提升。全面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对企业能否上市的判断标准,从可批性向企业的可投性、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等指标转变,将企业的价值判断交予市场,进一步发挥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了优质企业的融资效率。
《财富》(中文版):如何解读中特估这一热点话题?
王曙光:2022年年底,中国证监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亦仅次于美国,从结构上看,A股估值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部分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估值存在长期偏低现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完善的估值体系,对于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以及资源配置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将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对近期相关国企估值修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较好地完善了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逐渐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并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
未来继续提升央企国企估值,可以从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专业化整合将业务做精做强、鼓励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形式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对服务国家战略的布局,以及适度提升分红和进行股票回购等方面入手。(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