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蒙牛的生意经
 作者: 杜博奇    时间: 2012年01月12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凭空消失。草蛇灰线之间,潜藏着前世今生。蒙牛在此次事件的种种作态,与其说是咎由自取,不如归结为自身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转贴到: 微信 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人人网 豆瓣

    2012年伊始,“蒙牛问题奶”成为开年头件大事,再一次敲响了乳制品行业的警钟。然而,在食品问题屡见不鲜的当下,此事无非另一桩悲剧罢了。相比之下,蒙牛的姿态反而更值得推敲。

    事发之后,蒙牛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奶牛食用霉变饲料导致原奶变质,因质检疏忽进入生产环节。将问题归结为两点:一饲料因天气变潮,二流程监控疏忽。看似煞有介事,其实却是避重就轻。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制造业关系万千重,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微小的疏忽均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中原料与流程至关重要。尽管蒙牛一再标榜其优质奶源与严格流程,如今在这两个关键环节出错,凸显出生产管理的紊乱。令人担心的是,蒙牛非但未能从源头杜绝问题,生产流程也经不起考验,不知“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底气来自何处?

    事已至此,当务之急乃是找到根源所在,避免再次发生。但蒙牛做出解释后,对至关系重大的问题奶来源始终不予正面回应,而是一面与奶厂互相推诿,一面从这家奶厂继续采购原奶。

    按照蒙牛的逻辑,原因已经讲清,无必要继续纠缠下去,应着眼于未来,而非盯着过去不放。转移视线是危机公关的常用手段,如果不能封杀消息,制造新的话题淡化舆论不失为一招后棋。充满黑色幽默的是,关于此事的报道一度销声匿迹,而在事发当口,蒙牛竟被评为年度“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得奖理由是:“过去一年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丑闻与捷报齐飞,骂名与嘉奖共传,平添讽刺意味。然而,对于蒙牛,如此“奇葩”却绝非偶然。

    翻开蒙牛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并不是一家注重生产积累的企业。它对速度和规模充满热忱,对名声与市场的追逐甚至胜于产品和客户。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是“借船出海”的一面好手。1999年蒙牛成立时“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牛根生便将轻资产运营模式移植过来,只管在市场上打出“蒙牛”招牌,卖得却是别家牛奶,简直就是乳业美特斯邦威。

    在早期阶段,这种发展模式的确令蒙牛受益一时。大批半死不活的牛奶厂被盘活,难以数计的奶农找到出路,蒙牛没花一分钱建奶站、工厂,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伊利最大的竞争对手。以此来看,深谙资源配置之道的牛根生算得上一名成功的商人。用商业手段运作企业驾轻就熟,迅速摆脱对手围追堵截,奠定市场地位。蒙牛显然从中尝到甜头,有实力自建工厂后仍保留借力打力模式,不惜重金在媒体上狂轰滥炸,营销花样层出不穷,生产制造却未得到同等重视。品牌与品质的天平一旦失衡,免不了发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喟叹。

    蒙牛是作为竞争者出现的,一清二白的家底注定了它不可能从容成长,现实逼着它剑走偏锋。于是,我们看到它在品牌塑造方面出手慷慨,以便抢占市场,博得投资人认可,甚至与国际投行对赌。在资本压力下,“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成了行业老大,一个羸弱的老大。

    自始至终,蒙牛并未遵循制造企业的常规路径,从默默无闻到尽人皆知,不过花了十年时间。时间固然不是考量一个企业的唯一标准,却能多少反映这家企业的家底。况且,食品制造企业不同其他,口碑需要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而一桩丑闻,足以毁掉所有的名声。对于蒙牛来说,是时候调整策略,注重生产了。跑得太快,难免有所疏漏,与其回头弥补,不如从一而终。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级的企业?如今看来,这其实仍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话题。要“走出去”,应先“立起来”。可惜,“走出去”的美梦让这许多企业变得飘忽所以,在暂时的辉煌中迷失自我,根基浅薄、步伐踉跄,尚未立起便摇摇欲坠。

    企业也是有性格的。人无十全十美,企业亦复如此。作为一种群体组织,性格因素被成倍放大,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法则。每当变化来临,企业所作所为便是发自本能的真实写照。然而,企业究竟不只是人的单纯组合,它应当具有不断纠偏的修正能力,持续改进的更新能力,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沉浸以往做派不思进取,等待它们的,将是市场的无情唾弃。

注:本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版)及财富中文网立场。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