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喜欢“第一大经济体”的帽子
拒绝接受世界最大经济体头衔的国家应该寥寥无几,但中国就是其中一个。
140年来,只有美国安享着全球经济霸主地位所带来的权力和威信(美国在1872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随后一直占据着这个位置)。不过,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of the World Bank)上周公布的权威经济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在2014年取代美国的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
世行在这篇报告里公布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为13.5万亿美元。2011-2014年间中国将实现24%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美国经济的累计增幅为7.6%。2011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5.5万亿美元。到2014年底,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16.7万亿美元,略高于美国的16.6万亿美元。
世行这份新报告出炉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能提前五年做到这一点,主要是拜金融危机和大衰退所赐——它们导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但只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温和的影响。
但中国并没有四处夸耀自己即将登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
表面上看,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只会有助于彰显执政者在为中国赢得经济繁荣和国际尊重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一直以来,通过宣扬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以及美国的相对衰落,中国政府已经相当成功地改变了许多国家在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上的权衡思路,特别是在非洲、拉美和中东。
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现在又不喜欢“世界第一”这顶帽子了呢?
在这个问题上,影响中国政府的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没错,中国政府非常希望通过超越美国获得政治上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有着务实的灵魂。他们知道,和世界第一这个头衔相伴而来的将是沉重的国际责任。举例来说,现在联合国就有可能要求中国为发展援助提供更多资金,同时缴纳更多会费(目前中国只承担着联合国预算的5%,是第六大资金供给国)。最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成为新晋超级大国,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位置就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将发现,以发展中国家自居并借此坚持说自己不应该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拿出巨额资金将不再那么站得住脚。
在地缘政治领域,登上世界经济强国之巅也具有相当大的风险。由于惧怕中国的实力,美国及其盟友可能会联手对付中国。鉴于中国经济总量还不到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一半,中国势必无法跟这样的“反华联盟”抗衡。
在国内,让民众了解世行最新报告的内容对中国政府来说也毫无裨益(中国主要官方新闻媒体都没有报道这个消息)。中国政府非常清楚,世行的这份报告充其量只是在玩弄会计手法,实际上什么也改变不了——普通中国人不太可能突然觉得自己有钱了——尽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他们的人均收入在一夜之间飙升了40%以上。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后,中国人的反应很可能是要求政府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服务和环保。
对生意人来说,中国更快地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意义或许也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对那些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人来说,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人均收入,它决定了个人的实际消费能力。在这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就算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也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市场或许很大,但就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实际消费能力而言,今后几十年中国还将处于较低水平。另一点是整体竞争力,它受政治制度、技术成熟度、创新和金融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影响。在这方面,中国过去30年来或许已经突飞猛进,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