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环保投资:喧嚣下的沉寂

环保投资:喧嚣下的沉寂

杨杨 2014-07-25
“马太效应”在环保投资领域,尤为典型。即有营收、业务情况越好的公司,越容易受到投资人青睐;而完成了技术积累但还没有规模化收入的企业,则相对来讲并不那么受欢迎。

    过去两三年,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如果要指望这能顺理成章地刺激更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到环保领域的话,其结果则是令人失望。

    就在一个月前,我一位朋友打算为公司引入A轮投资人。他在广东佛山创建的这个公司,是做工业废气回收的,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技术和设备,防止工业生产中添加的溶剂排放到大气中。4年的研发,加上似乎形式一片大好的宏观政策导向,他乐观地认为这次2000万人民币的融资应该是件并不困难的事情。

    这几年频发的全国性雾霾,已经使中国的大气污染成为国际性的关注话题。甚至有外媒认为,糟糕的天气拖累了外商在中国的商业投资,同时也使得航空业、旅游观光业甚至房地产业都受到拖累。

    中国监管当局为此持续推出了诸多政策,似乎都在预示着环保投资黄金时代的来临。根据公开报道,在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估算,国家环保投入力度在未来将维持在每年2000亿元以上,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此外今年5月,被称为是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出台;同时污染治理也被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

    正反两面,似乎都预示着“绿企业”将受益,就像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广受欢迎一样。然而一旦接触现实,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青睐环保领域的VC/PE资金,过去5年实际上呈现的是一个不升反降的趋势。根据投中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环保节能行业共披露投融资案例29起,融资金额仅为3.42亿美元,投融案例和投资总额分别同比下降了29.3%和37.8%,创下新低。投向环保领域的投资总额,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40.4亿美元、39.1亿美元以及19.6亿美元。

    进入2014年,情况也并没有太大变化。根据清科集团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总共有10家环保公司获得了股权融资;去年同期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约有14家企业获得投资。与互联网创业公司仅凭一个idea不同,能获得VC/PE这种金融资本青睐的环保企业,大多处于扩张期。今年一季度获得投资的10家环保企业中,仅有两家处于初创期;去年同期获得初创期投资的也仅有2家企业。

    沉默的统计数据背后,是残酷的事实。上述这位环保创业者在融资一开始就遭遇了卡壳:看A轮投资的机构,认为这种几乎还没有营收的企业,融资还是早了些、融资金额也大了些;而过往有过环保企业投资经验的机构,又更愿意投资规模更大、阶段更成熟的企业,他们的单笔投资规模动辄都是亿元人民币左右。

    “马太效应”在环保投资领域,尤为典型。即有营收、业务情况越好的公司,越容易受到投资人青睐;而像上述公司这种,即使完成了技术积累、样机已经有所测试但还没有规模化收入的企业,则相对来讲并不那么受欢迎。

    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辗转之后,上述这位环保创业者得到的反馈是:建议先找些个人投资人,把公司规模、营收先做上去,然后再考虑引入机构投资人。这让他颇为意外:环保领域不是一个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么?环保不是说未来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么?为什么放着充满前景的市场,投资机构对此的热情却不如对互联网高?

    此前的报道,将环保投资这种表面喧嚣下的沉积,仅仅归因于“退出渠道的不畅”。从去年开始,中国A股经历了一年多的新股发行停摆。然而港股市场一直对中国公司是开放的,去年第四季度甚至迎来了又一轮大陆公司的上市热潮。此外美国股市的窗口期也已经打开,这从一大波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级可见一斑。

    环保领域投资的冷清,一方面跟这个领域的投资回收周期长有关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每个地方都有地头蛇,每个区域都要搞得定政府”,上述创业者说。要环保投资不在表面的喧嚣之后,归于事实的沉寂,或许要等到这个领域至少要像互联网那样“开放”。(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