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推人民币加入SDR的真实目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正式决定将中国的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这一消息让许多中国官员欢欣鼓舞。至少在过去五年中,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游说IMF,推动并非强势货币的人民币在中国境外自由使用。
但这个消息并没有让大多数人激动万分。相反,他们要么对此不感兴趣,要么感到困惑。
这种反应无可厚非。SDR不是国际货币,而是一个由IMF创立的货币篮子,作为国家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补充。在中国的人民币加入后,SDR如今包括美元(41.7%)、欧元(30.9%)、日元(8.3%)、英镑(8.1%)和人民币(10.9%)。
目前已有2041亿SDR(价值相当于2850亿美元)被“创造”出来,并分配给了IMF成员国,不过它们不能用于支付国际贸易,只用于让中央银行计算外汇储备的价值。
除去加入这个精英货币俱乐部带来的国际声誉之外,中国“入篮”的唯一现实利益在于国外的中央银行将持有人民币(更可能是人民币债券),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人民币只占SDR份额的10.9%,所以中国得到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是国外中央银行购买的价值约310亿美元人民币。
在短期内,这样的买入举措将带动人民币升值。
但中国甚至都无法获得这一点利好。货币贸易者预计,IMF的举动会推动人民币升值,但中国人民银行在IMF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开始推动人民币升值了。此举可以理解,毕竟中国政府不想因为人民币贬值让IMF或是自身陷于尴尬境地。如今,中国已经顺利加入SDR俱乐部,人民币很可能重新面临下行压力。
针对人民币“入篮”的评论有许多,但大多都着眼于此举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对中国政府动机的思考却很少。如果真的像许多经济学家所说,中国加入这个俱乐部更多在于象征意义,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来“入篮”呢?
在寻求加入SDR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有三大目的。
最简单的目的就是国际声誉。领导层迫切希望展现:中国获得了之前难以想象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而让人民币与强大的美元平起平坐,就是证明这一点的方式。
那些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国政府还有第二个目的:与美国竞争全球储备货币这一地位。长久以来,美国利用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统治地位赢得了许多战略优势。
铸币利益,即发行一种让外国人不需缴纳利息就可使用国际货币的权利,是中国政府想要拥有的另一大利好。SDR只是第一步。在IMF的鼓舞之下,中国可能还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让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最后一重目标,则是借助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快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改革步伐。从而彻底实现加入SDR的潜在利好,让人民币成为真正可用的国际货币。(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裴敏欣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Tom and Margot Pritzker72’教席教授,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译者:严匡正
审校:任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