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下的美国企业(上)
《财富》(中文版)-- 去产能,调结构”一直是最近国内市场广泛关注的话题,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当年也曾经历大量的产能过剩和行业垄断。他们是通过什么力量和途径来发展市场,完成创新呢?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妨碍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政治障碍被扫除了。同时,奴隶制的废除,为美国北方的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者。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时点汇聚,从遍布全美国的铁路建设开始,一个飞速发展的“镀金时代”悄然来临。从此,美国经济不断地在产能过剩与供给创新当中交替前进。
本文将通过上下两篇,讲述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产能过剩与供给创新的案例。
上篇:铁路过剩成就“垂直的美国”
铁路是现代美国陆地运输最主要的工具,长时间为投资者产生着稳定的收益。但在美国的经济史上,铁路的产能过剩却引发过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铁路建设首先成为了商业领域最核心的产业。航运业大亨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意识到了这个百年难遇的商机,果断变卖了航运资产,孤注一掷将其投入到铁路行业,开启了“铁路之王”的争夺战,并且迅速取得了强大的垄断地位。
但是在不久之后,范德比尔特便意识到美国的铁路建设过多,运力严重过剩。之前铁路主要用于客运,他决定开发货运,以化解过剩的运能。他的目标是石油,而他选定的合作对象正是后来的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从事石油生意以来,非常注重技术的提升,他认为这是石油行业的制胜之道。他提炼的煤油标准统一(也即洛克菲勒为其公司取名“标准石油”的原因)、价廉物美,而且可以安全的被长途运输到全美各地。这对于美国社会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创举,因为当时的照明灯的主要燃料为昂贵的鲸鱼油,多数穷人无法负担。煤油灯的产生点亮了美国的夜晚,也释放出了大量的劳动时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洛克菲勒的石油填满了范德比尔特的火车,范德比尔特和铁路巨头汤姆·斯科特形成寡头垄断,并且达成了价格同盟。高昂的运价让洛克菲勒看似只有一个选择—接受提价,放弃利润。但是被逼入险境的洛克菲勒却选择了创新之路,他发现管道既然可以用于炼油厂的内部输送,就一定能够用于长途运输石油。在他认真落实了管道运油的方案并且获得成功之后,当时供给严重过剩的铁路行业遭受了重创,并且引发了1873年的经济萧条。
去产能优化经济结构,美国市场当时的做法虽然简单直接,并且给民生带来了很大的困苦,但是却并没有阻碍经济前进的步伐。企业家们仍然积极地在铁路行业以外的领域不断发现潜在需求、开拓新的领域,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便是钢铁业。
随着铁路业蓬勃发展,其对铁轨的大量需求使得钢铁业开始崛起。而当铁路建设过剩引发了钢铁业萧条之后,钢铁大王卡内基将目光转向了建筑业。卡内基曾经是铁路大亨汤姆·斯科特的助理,他认为钢铁的未来并不在铁路业,而是在建筑业。他坚信这一猜想,并且随后将其付诸实践。他在1867年开工建设伊兹公路铁路两用大桥(Eads Bridge),耗时7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也是首座悬臂式钢结构大桥。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则是另外一项杰作。1871年,芝加哥的大火将市中心3平方英里以上的木结构建筑夷为平地,设计师威廉·勒巴隆·詹尼以具有防火结构的建筑设计赢得了公开竞争,并且与卡内基联手,于188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钢架结构的摩天大楼。
自此,摩天大楼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城市的格局。高楼陆续林立于美国的各大都市,“垂直的美国”由此诞生。钢铁业的发展也得以延续,美国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时,美国只有不足1/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里,到1900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已经不足2/5,纽约市在1850年的人口不到70万人,到1900年时已经超过了300万人。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案例当中得到了诠释。试想,如果当时美国不让铁路行业过剩的产能迅速调整到位,卡内基将会扩大产能,同时供应铁路和建筑两大行业,最后在铁路业面临迟早要到来的调整时,他的钢铁王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鲸油昂贵引发的燃料改进促进了石油发展;航运过剩加新技术的出现造成了铁路发展和后续的钢铁业兴盛;铁路垄断造成了输油管网的发展;而铁路过剩则加速了“垂直的美国”的诞生,这就是美国在产能过剩下寻求创新的一个缩影。(财富中文网)
作者联系方式:wangxiang@fofun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