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债市接轨国际市场,与A股被纳入MSCI指数同样重要
《财富》(中文版)--今年2月底有一则消息,不知各位读者有没有留意—国家外汇局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外汇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具备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这一举措将会降低境外投资者的外汇对冲成本,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长时间以来,大家更广泛关注到的,可能是近几年每到二季度市场都会出现的、关于A股能否被纳入MSCI指数的躁动。因为一旦被纳入MSCI指数,便意味着A股将正式走上了面向国际投资者的平台,全球大部分跟踪MSCI指数的基金必须按权重加大对A股的配置,这对内地资本市场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如果A股最终被纳入MSCI指数,这也将是继去年10月人民币被纳入SDR篮子后,国内金融市场又一件接轨国际的大事,相信也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
相对于股市,内地债券市场则较少被一般投资者关注,但其实从资产配置角度考虑,在成熟市场中债券基本上都是占比最重的资产类别,可以说是资产配置里面的锚,绝对不能被忽略。从体量上来看,内地股票两市总市值约合53万亿元,而内地债市总流通值约为58万亿元,基本是不相上下。如果说A股通过被纳入MSCI指数从而走上国际舞台是标志性事件,那么通过相同途径推动内地债市接轨国际市场,其重要性应该也不遑多让。
中国债市总流通体量庞大,其中单是国债的体量就已经超过11万亿元(约合1.7万亿美元),全球排行第三,但与其不匹配的是内地债券一直没有被纳入到全球任何一个主要的债券指数中—过去实施对外汇进出的管控估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每月外汇净流出大约在300~600亿美元;假如能够通过引入适当的举措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盘活债市的整体流通性,其结果将是倒逼全球主要的债券指数纳入内地债券以计算权重,而这将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对达至跨境资本流动的再均衡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全球市场有三大债券指数,其每次对指数权重的调整均对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内地债券成功地被其采纳进这些指数,对中国债券市场流通性将起立竿见影之效。这三大指数分别是摩根大通GBI-EM全球多元化指数(JPM GBI-EM Global Diversified,跟踪管理规模估计约2,500亿美元)、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跟踪管理规模估计约2万亿美元),以及花旗全球主权债券指数(Citi World Government Bond Index,跟踪管理规模估计约2万亿美元)。综合现阶段市场分析,假如内地债券被纳入到上述三大指数,按照现时各自权重算法推测,由于指数跟踪原因而带来对内地债券的直接需求将在2,500亿美元左右,这数字还没有包括由于市场全面开放后其他实盘和交易盘的需求。
内地债券市场长期不被外资青睐,上文提到的外汇管控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内地债券市场的准入机制也起了限制作用。目前,外资要进入内地债券市场主要有三个途径:1、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2、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3、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注册。截至2017年1月,QFII额度为870亿美元,RQFII额度为5,300亿元(约合790亿美元),而CIBM则不设额度。虽然CIBM已经打破了一贯的额度管理限制,再加上2月底这次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在岸衍生市场对冲外汇风险,均为内地债券迈向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权重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受制于其他诸如成立在岸托管、债券市场缺乏流通性,以及其他在岸对冲工具包括国债期货尚欠规模等因素,迈出这一步估计仍需时日。
诚然,上述数字只是市场的推测;另一方面,就算上述推测与事实相符,外资对内地债券的需求也将是分阶段的投入,而绝对不会一蹴而就。但毋容置疑的是,内地债市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其对全球投资格局的影响,绝对不亚于人民币被纳入SDR,以及A股被纳入MSCI指数。作为投资者,是应该想在前面,为资产配置重新布局早做准备。(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系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作者联系方式:yangdx@cm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