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虚拟偶像,一夜赚了125万
墨尔本椰椰子
偶像经济,无论真人偶像还是虚拟偶像,都是创造假象,立人设、炒CP、引流量。创造具有中心化的社群,“去中心化”在网络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会下意识地在当下众多中心漩涡中选择一个,甚至多个去依附。粉丝是否被资本洗脑,要看其排外性,和对圈子的立意和现状是否保有自己的判断。
虚拟偶像比真人偶像更直接、风险更小,让粉丝的入戏程度更高,不用担心偶像的丑闻和自然衰老,还能衍生更多的IP,割更多的韭菜。相比于对于真人的爱慕,对于虚拟偶像的热衷会投射到自身。“他/她”不是任何人,那么任何人都能成为“他/她”,我也可以——这样的思路能继续扩充资本的吸金渠道,比如cosplay、直播。
实际上,打造真人偶像的资本巨头,也已经开始布局虚拟AI的偶像打造形式。让艺人的呈现形式不止存在于现实空间,更会创造了类似平行宇宙的空间,让真人偶像与虚拟偶像实现联动。这样一来,偶像与粉丝的互动形式就更多样化了,娱乐业会多出更多的玩法,吸引更多粉丝入局砸钱。
文学作品都分现实、浪漫、古典等诸多主义,偶像艺人作为资本的作品也有差别,而他们的共有特点是,都是资本虚构的。
十斗
计算文化创意作品质量的公式
文化创意作品的质量
=(传播媒介量x传播范围/传播时间)x(变异部分/原始成分)
=(传播媒介量x传播范围/传播时间)x(客观表现成分/主观评论成分)
=传播普及率 x 创造成分/存在成分
=传播率x原创纯度
通过这个公式,就能理解中国古代的作品中,为什么《西游记》排在六大名著首位,《儒林外史》《金瓶梅》落在后面,也能理解吟诗的人中,为什么总先提李白。
桃花十渡
虚拟偶像,是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Internet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如歌手活动,以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制作培养,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起始于日本。
2007年,初音未来作为世界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偶像诞生,她奠定了虚拟偶像的养成型孵化模式。粉丝直接参与创造价值,并进行线上分享和传播。这一关系下,“我支持偶像”变成了“我制作偶像”,她的走红火热恰恰是符合当代年轻人在追求个性、自由和话语权的文化内核。
现场票价高、塌方事件频起、行为的不可控性、二次元文化的盛行......真人偶像在互联网时代的弊端暴露出来,这给了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反的虚拟偶像极大的发展空间。因疫情被迫居家的人们凭借着网络身份反而能获得最大的行动自由,出不了门的年轻人门开始披上赛博朋克的外衣打发时间。国内的洛天依、LOL的KDA女团,高度人格化的虚拟偶像逐渐演变成与观众贴近的养成系偶像,她们开始从二维世界跳出,成为了圈层文化的新晋KOL,凝聚了一批高付费意愿的年轻受众,这也是二次元衍变的新方向。
Grace
国产虚拟偶像爆火,看似是一场粉丝经济的狂欢,实则背后映射的问题令人深思。
所谓粉丝经济就是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国产虚拟偶像的大火利用了二次元用户精神上的需求以及偶像与粉丝之间的相互尊重来获取经济效益。与此传统的偶像不同,传统偶像与粉丝之间是依靠明星边际效应以及性影响力上。
所以,针对传统偶像,矛盾的关键是他们首先成为受人追捧的公众人物还是成为他们自己。
作为爱豆,必须保护与粉丝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塑造人设,或者说成为粉丝心中的完美的自己。然而,现实往往是偶像们因为私人感情屡屡“塌房”,粉丝脱粉回踩,最终粉丝经济一落千丈。然而,国产虚拟偶像就完美的避开了这一矛盾,他们由人所创造,完全为粉丝的需求而生,这样的模式规避了因私人感情伤害粉丝的风险,所以能享受粉丝红利。
逹西先生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多明星表面光鲜亮丽,背后都充斥着资本的博弈和驾驭。很多资本跑步进入娱乐圈,看重的正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求,炒作出一堆令人咂舌的概念,牢牢抓住年轻群体的心理需求;“批量出产”的练习生训练营,哪怕有一位年轻小生能够最终出道并且红一阵子,对经纪公司来说也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观众的艺术需求某种程度上被资本所重构和诱导了,而投资者终将离开,真正能流传下去的是艺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