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租房:通勤1.5小时是能接受的极限
Chloe Zhao
对于身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来说,刚刚踏入社会,财务负担能力有限,面对高额且逐年上涨的租金,有部分人选择了贷款。目前,包括自如在内的不少房屋中介推出了类似服务,运作模式是由房屋中介合作的一些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向租房客提供租房贷款,提前将房租垫付,然后租房客再按月还款给金融机构,从而实现房租月付。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面对着良莠不齐的房屋中介及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存在着诸多陷阱,例如身份信息泄露、高额逾期费用、房屋设施与承诺不符,乃至于影响到征信,等等。2020年9月,住建部发布官方通知:住房租赁企业不得以隐瞒、欺骗、强迫等方式要求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贷款,不得以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贷款。
租房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毕业生租房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善于甄别租房公司,在确定选择贷款产品前认真衡量风险,避免被“套路”。
南桥北桥不是桥
毕业之后,通勤可能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第一根稻草。疫情还在继续,但毕业季还是如约而至。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超过900万。而能够成功走上升学这条路的人还是少数,以考研来说,今年的报名人数为377万,与去年比增长了10%,按去年录取人数的70万保守计算,今年大约会有77万人成功上岸剩下800余万高校毕业生可能就要进入社会工作。在城市选择上,基于未来发展以及就业政策等考量,可能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北上广、以及新一线城市。然而在这些城市工作,一道绕不开的门槛就是通勤。
据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平均单程通勤时间都逼近一个小时。每天工作劳累,还要承受每天两个小时的通勤确实有些艰辛。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较为根本的城市规划上。
城市的规划一般有固定的功能分区,以及结构组合。这个原始于同类功能建筑和设置的聚集与结构化,这样能够创造一定的集群效应,降低城市交通压力。在分区上可以划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结构组合上,早起城市发展多为同心圆式发展,从城市中心不断向外扩张。现在的大城市体量较大,更多的为多中心。
结构外,还要考虑一个因素——用地成本。宏观来说,土地租金是从城市中心开始向外递减的。但会因为靠近商业区、文化旅游区、以及交通枢纽而产生相应的增长。但居住区一般是面积最大的,其人群也难以支撑高额租金,所以往往会选择靠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相较之下,商业区有较高的交通、配套设施的要求,且对租金敏感度更低,所以很多都在靠近市中心的地区。当然,因为我们还在讨论一线城市,工业区暂时不考虑在内。
就是这两大原因在根源上导致了通勤长的问题。解决方案也显而易见,工作区域如果对地理位置没有较高的要求,可以搬迁至城市中外围,或者采取扇形功能区规划、增加城市核心。此外,还可以增加公共交通的密集度,优化线路。当然,还有的公司正在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混合工作区。把居住区和工作区融合在一起,通勤问题直接在根本上被化解,比起前面提到的,不得不说这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夏沐子
刚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们无疑是资金敏感人群,从他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产业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变迁。
比如,这两年在北京的名牌大学虽然多,但是留京率节节下降,这跟北京不太友好的落户政策和高昂的租金有很大关系。
再比如通勤和租金的关系,毕业生们现在可以接受一小时的通勤时间,对通勤的容忍力越大,越证明城市的租金在上涨,迫使年轻上班族租房搬出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