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20个城市“最有文化”
东木
这篇文章来的很是时候,因为高考结束不久,又快到高考放榜时间。对考生来说,即将来临的志愿填报环节,将是他们人生中一次无比重要的抉择。报什么专业,选哪所大学,去哪座城市,不同选择意味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文章中的头部教育城市实际上也反映着基本经济和文化格局。
以前网上有句话 “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话糙理不糙,这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实力比高教资源更重要。作为一个过来人,读大学尽量去大城市吧,不要等到毕业了找工作才去。虽然像北京大学和大学生聚集,但同时也说明机会更多。读大学,同等情况下,首选大城市;实在不行,哪怕学校差一点儿,也最好去大城市。
在小城市读书,缺少最顶级的竞争意识和领先的思维,久了,自己已经全面落后了还不知道,可能还自我感觉良好,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机会,在不断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断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可能,让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误以为其实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但是,去大城市读书,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恰好相反。不过,如果将来没有去大城市,不论在哪里读书,都要努力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习机会,丰富自己,是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
刘水生
广东人大学毕业不一定留广州,湖北人大学毕业主要留在武汉,山西人大学毕业几乎都在太原……
深圳说:自己培养太累太麻烦,全国都帮我培养,所以我们这从幼儿园到街道办事处都是[硕士为主]。
关于我国的教育,关于我国的大学,一千种声音里面,估计没几个相同的,也不多我这几条:
1,大学生硕士生的含金量并不是快速滑坡,而是那些学渣在滑坡。在其他国家与地区对大学生毕业的要求的确要高一些,我们这里很多人以为考上大学学习这件事就不再需要军备竞赛了,因为之前用童年少年自己半个青年换来的[与学习为敌]的体验过于深刻了。
2,在大学里面学到东西了吗?对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的东西有多少能够起到支撑?这个问题太个体化了,我乐观地以为即使啥都没学到,至少安全地长大了,至少从小城市到了大城市,见识增加了,至少知道了各种不平等与各种不公平就是社会现实,至少明白了人与人的关系竟然如何复杂与多样性。
3,专门有研究对“为何年轻人对大城市趋之若鹜”进行了剖析,结论不是高楼大厦,不是影院歌剧院,不是湿地公园与大的体育场所,不是美食一条街,不是俊男美女……而是人力资源外溢效应。
在大、或者更大的城市,你有机会和更聪明、更厉害的人一起做事,从而获得[使自己更快变得更好]的捷径。众多顶尖的各种专业人才,指引着你的未来路。
以一个真实案例结束吧:我曾经在一家国内TOP3的幕墙设计公司做关键人才盘点项目,有一个“天才型”设计师很不稳定,有机会我把他灌醉后问“告诉我你想走的真实理由?”
他回答说“一次部门饭局喝酒,知道了老大的年薪只有20多万[2003年,武汉],我就觉得不可能待下去了。因为我可能需要6-10年,才能达到老大的设计水平,我觉得自己10年后才几十万的收入水平,人生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