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谁在消费“状元”,谁在制造焦虑?

2021-06-24 16: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6月23日起,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对此,教育部要求,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等信息。淡化“状元”概念,必须严格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以切实可行的举措,打击炒作“高考状元”的行为。 | 相关阅读(新京报)
75

今年画风突变,人民群众关心的当地高考状元,学校和机构纷纷打起了哑谜。不能说状元,但我能告诉你“2021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不对,“女驸马”的唱词,可能要改一改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考得比较好”。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咱换个关键词试试?BTW,每个地方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已经在贴吧里了。

65
坤祚

坤祚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看了下之前的教育部文件,可谓淳淳劝导、软硬兼施,“希望舆论淡化对于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概念的强调”,紧接着下半句,“对于存在违规宣传、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往年的今天,该是“成绩放榜时,状元出炉日”,各地报纸必定会对高考成绩立体式报道,文、理科状元、榜眼、探花“花落”哪所城市哪所高中、各科成绩多少,一目了然;稍后,是家长分享养育心得、班主任讲述学习习惯,状元的作业本和笔记得以公开;接下来的新闻,该是几所知名高校的招办主任轮番上门抢人、劝说填报志愿了。

禁止炒作状元,是教育部多年前就做出的规定,但是,三令五申之下屡禁不止。

今年倒是静悄悄,目前还真没有各省市名列前茅者的消息。比如云南省就公开表示,已经屏蔽了文理科前50名的信息。有学校为了避免使用“状元”两字,用的是“考的比较好的两个同学是……”。

从今往后,状元姓甚名谁,也许无从得知了。

状元的公开和集体谈论,有社会期待因素,也有“幕后推手”。尤其是孩子在初高中阶段的家庭,“状元”是年度期待人物,是不可错过的集体围观现场。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民心态里,高考的胜出者,才应该是孩子的最佳偶像。

状元背后,推手有三。一是高中学校,放榜后第一时间发“喜报”,在学校和城市街道挂上横幅,过去是学校的常规操作。“状元出自我校”以及“升学率”,关乎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考核,也关乎“生源”。

二是媒体,在过去网络不发达的都市报时代,高考次日刊登考卷、放榜之后报道状元,是报纸的年度重头戏,每年这几天,街面的报纸一定会被抢购一空。

三是地方政府,出了状元、升学率在本省本市名列前茅,政府的脸上有光,对老百姓有个交待,至少对于主管教育的领导而言,这是政绩加分项,当然乐得宣传。

旧时科举放榜,状元、秀才戴红花、骑高头大马巡游街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如今严禁公开谈论“状元”,斥责炒作,严厉打击,或许要思考深层原因,社会过去关注状元,究竟在关注什么?一场重要考试选拔而出的“尖子”,具有应试教育阶段的“优秀代表”的示范意义吗?如果状元不具有,“升学率”也不具有,还有什么更好的K12教育评价参照系?

57
布吉路

布吉路

虽然把“状元”和“第一名”这样的称号换成了“考的比较好的两个人”,但人们依然知道这就是该省的文理科状元。还有一些地方为了防止炒作,已经屏蔽了高考分数靠前的考生信息。

这样的政策执行不可谓不到位,但崇拜状元,羡慕强者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一种正常的心理表达,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下,学而优基本上意味着未来的人生大概率是成功的,因此虽然政策严令禁止,但实际上教育体系中的掐尖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推行,高考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拼杀,这从“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标语中就能看出一二,而北京动辄十几万一平的房价所对应的,无不是以高升学率著称的名校。只要这种社会心理的基础和制度存在,这样的禁令就很难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29
刘水生

刘水生

零售业变革观察者

一片好心,因为怕普通家长焦虑。

有一个观点这样说:千万别公开批评别人,同样地,也千万别公开表扬某个人。因为在表扬某个人时其他人都觉得受到了冒犯。

那么,体育运动中,为什么还要搞竞赛,发金银铜牌呢?

百思不得解。

如果禁止焦虑就可以让人不焦虑,如果不知道结果就可以快乐,如果不竞争就可以成功……

那种社会还是蛮令人期待的,火星秩序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