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回到三四线的人,怎么样了?
李良东
大学毕业后就业三种情况,留在学校所在地、前往其他地区、返回家乡。比起包分配的年代来说,真是自由多了,当然选择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地理经济学在中国从唐宋起就划定了大致轮廓,耕作和纺织养育了江南、国际贸易滋润了东南沿海;时至今日,长期丰厚的物质基础带来的文化底蕴在变革中往往走得更快、跑得更远,对年轻人们的吸引力也是更大。只是户籍限制、激烈的竞争、高昂的房价、难以琢磨的子女入学政策、超长的通勤时间,还有诸多的大城市病也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于是权衡再三后回老家也是接受现实的抉择了。
理智,但却似乎少了些年青的勇气与决心、坚韧与积极。
我曾碰到过世界各地很多温州人,听过他们很多“离谱”的闯荡故事:比如一个年轻的父亲在暑假把两个读中学的孩子送到一个完全陌生无依无靠的城市,让他们自己讨生活过了暑假再回来。当我惊诧于他的行径时,他解释说他相信孩子们找个包吃住的温州发廊或者小吃店应该不是问题,攒点钱买火车票回来也不难。匪夷所思,但世界各地温州人大多是“积极”地“闯”出来的,不去试怎么知道会怎样呢?我的另一位兄长,九十年代初美术专业毕业后被分到了边疆某处洞窟,日日临摹。据他说画到入神往往不知洞窟外已是深夜,风经岩壁彷似佛乐,出洞窟时方见繁星密布。他就这样画了十年、冷暖自知了十年,现已是国内研究佛教绘画与音律的大家之一。但他不喜商事,凿石磨料画寺三个月有简单食宿即可,于他而言,精神追求本就与物质无关。民初和建国初期的风云激荡中,很多年轻人放弃了优厚的家境,在战场、在戈壁为了理想洒热血抛头颅。相比而言,讨论“回家靠关系”还是“打拼靠能力”真是幸福的痛苦呀!
jack
能留大城市还是留大城市
黄天亿
与那些先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或更长时间后再回老家的人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所涉及人群是毕业后就直接回到三四线甚至是五六线城市,也因此对今年已经毕业或明年就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可能更有参考意义。
这是一个“内卷”当道的时代,留在一线城市面对的生存压力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家乡发展也不难理解。其实不管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都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条件、境遇以及想要的生活状态都不一样,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选择,因此比起盲目参考别人的选择,每个人更应该想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个人认为,与毕业后直接回老家相比,年轻人或许还是可以先在大城市闯荡几年,哪怕是接受社会的毒打也好,至少有一定的历练以后再回家乡发展,因为你在大城市收获的眼界和能力提升,实际上可以帮自己在家乡走得更远,而你“损失”的不过是如果你毕业后直接回到家乡很可能也就是被浪费掉的几年光阴而已。这笔账,应该并不难算。
山居一隅伴孤鹤
毕业季也是离别季,很多在大城市求学的毕业生不得不离开待了四年的城市,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那里能陪伴自己的父母,职场竞争压力也相对小一些,但“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影子会更浓,这也意味着自身靠实力获得长远发展的可能性更小,阶层的分化和固化也将更为严重。
在很大程度上,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决定毕业生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的关键因素,因为户籍背后隐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多种民生资源,年轻人实际上就是在未来和眼前之间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