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少儿编程教育市场即将爆发
张国防
"教育"两字的意涵,中式教育成长起来的语境下,有时候恍惚的和高二课本中韩愈老先生在<师说>中定义的“师者”画些等号:传道受业解惑......
及至“大学教育“,常常就是曾子在<大学>中的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其实“教育”两字的亮相,虽始见于《孟子·尽心上》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教育”成为中文语境中的常用词,实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了,是伴随着新式学堂、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西制办学西学为用等起来的,
教育,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所学校,每一堂课,离不开时代的特征。
到了新中国,首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教育;进入改革开放,尤其1990年代开始,教育也随着整个社会生态进入私营化今儿2000年代发展到资本化阶段;20+年后的新时代新常态下,发现摸的这颗教育私营化、教育资本化路径的石头,弊大于利,于是乎梳理和治理。
循着这个路径来说,学科类教培行业,必然是销声匿迹最起码一个十年周期;而非教培类私营教育,鼓励倡导支持,但资产资本化方面,逻辑结构上,应该是不会鼓励和支持,比如无论境内A股还是境外VIE结构下的信托凭证,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教育将回归教育本身,回归从前慢,回归教育的情怀和本质......
所以的,包括但不限于编程教育市场,会非常有意义的存在及持续发展,但倘若说爆发,以及期待资产资本化,那或许是与这个新时代有些个错位,值得商榷。至少十年的一个周期内,实体运营盈利能力肯定会在,但纯粹股权财务投资逻辑,已然与之不再匹配......
===
李良东
双减之下,投教育的资本寻求非学科类的出口成为必然。又一轮扎堆进入,真有好果子吃吗?
在非学科类领域,音体美劳多依赖于师资经验传授,标准化程度较低。而编程则天然带着数字化的属性,且多年来在语数英学科教育阴影中蹒跚,规模较小;这让资本嗅到了可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味道,大举从学科类转移进入又造风口。逻辑没错,风险在于:第一能够多快地占领市场;第二如何在渠道以外构建产品护城河;第三如何平衡好S端(学校)与C端(个人用户)业务逻辑;第四如何应对扎堆进入的竞争;第五如何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资金与管理风险。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要带入另一思考:新任教育部长就是软件工程的院士,他会给校外机构留多少空间、多少时间?
上面的逻辑都是站在教育产业投资角度立场上的,但这对吗?教育是产业,还是事业?资本原无善恶,资本逐利用对了用好了可以激励产业发展,但未必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事业有利。偃苗助长所催生的畸形,在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剧场效应的焦虑内卷中孩子们被学业压榨、各种辅助学习和监控电子设备打着智慧的名义大行其道、各种应试和证书纷飞、各色专家走穴高谈阔论卖课卖产品,人潮汹涌熙熙然皆为利。只能说中国创业者太多太聪明欲望太盛,给点资本雨露,就把初心只放嘴上了。
中国传统教育是相对严格的师承体系,不是面对大众的,而中国今日的教育是普惠的和追求实现公民平等受教权利的。百年前的“德赛之争”、杜威先生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宣讲激发了多少陶行知般的实践者,哪个是为了利的?
人类从原始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然后是可以想象基本工作被机器取代、人类富足生活探索生命与宇宙奥妙的理想家园吗?工业化形成的规模性教育早就有崩塌的迹象了,而同龄人中已有不少再尝试为未来构建新的教育方式。这些以人类教育为使命的机构,与资本是很难共通的;现在却有可能被主流体系一刀切掉。愿这只是我个人过虑的迂腐,希望与双减同行能够同时给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们更大的空间与支持!
裕棠
国家的“双减”政策看似给学科类教育机构未来的业务拓展带来了挑战。但仔细分析政策会发现,政策出台的目的并不是反对课外学习,而是意在减轻基础教育学业负担,更深层次上是需要调控的是教育资源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这对于合法合规经营的教育机构应该不会带来严重冲击;这类教育机构需要做的是业务转型,从传统的文化课补习向课外素质教育拓展,同时服务素拓机构和学生个体,把文化课补习的规模化程序化做法应用到素质拓展的规划安排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