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听他的我可能会一贫如洗
张国防
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价值投资的开山宗师本杰明·格雷厄,宗师就是宗师。
他回到基本原理,而且确实回到了基本原理,从投资范畴中梳理清楚并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概念出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定义。
对他的质疑,基本上就是对牛顿爵士始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的现代科学和原理和定律的质疑,质疑的闭环,应该回归到对自己质疑想法和行为的质疑,就像质疑地心引力的人最终要质疑自身不系统不成熟的想法一样。
100年来,价值投资的定义始终就在那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当公司的市价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然后在其市价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时卖出。理论上来讲,这样的投资策略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而赚取丰厚的投资回报。
嗯,是的,定义中有一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句话的内涵和外延,实质不是静止的,是与时俱进的,其一阶导数、二阶导数都是正值。
但如果谨遵教条主义的字面意思,也就是说就与价值投资有交集但其实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财务状况”,也即“财务报表”同步较真的话,那得出来的“价值投资”概念,肯定是过时了,不再适用了。
实质上,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随着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信息开放共享协同传输的方式不同,有了新的函数式和加权值,自变量的序列里面,加上了半导体、芯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链接和交互方式产生的新型、超线性增长出现的网络经济、集合经济范畴的市场共识及其定价和交易。
无形资产的界定和定义的参与,轻资产化,使得当今的经济组成,及其衍生的股市相较于100年左右之前,大有不同。比如亚马逊、微软、苹果、谷歌这样的科技公司,资产负债表里,无形资产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有形资产。
相对应的会计准则,100年来却是大同小异,变化不大。对于一家无形资产比较重的公司来说,基于当前会计准则制作的会计报表,已经越来越难以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比如GAAP会计准则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处理规则,知识产权方面对于研发的处理方法是作为费用,而非资本化归入资产(并购除外);品牌价值方面的相关市场营销支出被归入销售及行政开支而非资本化归入资产(并购除外);人力资本方面工资以及培训费用归入销售及行政开支而非资产;网络效应、市场共识等财务报表中根本就木有对应项不会体现成资产。
如上GAAP只能比较准确体现有形资产价值而疏漏无形资产价值,偏差自然而然。按部就班的简单的基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来为其估值,偏差显而易见。
估值的函数式的自变量变化了,加权值变了,因变量自然跟着变化;函数式的导数,更是随之变化。会计准则跟不上,自己要跟上,要调整报表,比如加上上述无形资产、共识资产等,公司的净值和利润都会上升,相应股票估值,会比调整前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财务范畴内在价值,亦同。
被静态逻辑结构束缚住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太灵光。
还是那句话,宗师还是宗师,一般情况下,感觉宗师不对的时候,大都要反求诸己,除非是千年一现级别的王阳明先生类的圣人,或者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之类的跨时空逻辑思维模式的牛人......
===
大狗文
格雷厄姆跟巴菲特一样,都是价值投资派的代表人物,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价值投资都是投资市场中比较主流的流派,而短线操作者则被称为投机者。不过在过去10多年间,价值投资的”魔法“好像不灵了。
不过,我觉得这倒并不是因为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理念过时了,毕竟很多投资者们虽然号称自己是价值投资,但是大家对价值投资究竟是什么可能还是有很大分歧,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很简单地认为价值投资就是购买估值低的股票,类似这类分歧才是造成价值投资有争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