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第三次审议,中国拟立法禁止“大数据杀熟”

2021-08-17 16:3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近年来,一些商家通过收集、分析个人信息并进行“大数据杀熟”,受到社会各界诟病。1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三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作出规制。 | 相关阅读(新华网)
44
南桥北桥不是桥

南桥北桥不是桥

媒体人,各凭态度驭风浪。

大数据杀熟不知不觉间随着用户曝光逐渐抬上门面。而这其中的猫腻,有的时候比你想的还要多,即便立法,我觉得也很难完全不被钻空子。

首先这是基于用户数据的行为,而这个数据,不管你怎么用它都是一定会收集的。而其中行为数据,配上合适的心理学研究模型,能够显著干预用户决策。比如说,大家都用的外卖APP,手机里一般会有美团饿了么。当你挑选好商品准备下单的时候,可能很多用户看到加上杂七杂八的配送费包装费之后就不会下单,而是会切出APP,去看另一个APP的价格。通过计算这个行为数据,当你再切回来的时候,系统自动发给你一张券,用户的留存率就显著上升了。

所以说,如何真的用明文去限定,是很难的。但至少,能够消灭掉那些像是苹果手机打车更贵这种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大数据的韭菜,还是会继续被割,因为掌握数据,在这个时代就掌握了某种主权。只要数据在手里,总能有办法变现,比的是谁的手段更高明。

21
Chloe Zhao

Chloe Zhao

举两个在我身上发生的例子:刚从国外读书回来时,某天突然收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推销其服务,对方知道我的姓名,这一点让我大为震惊。当我质问对方从何种渠道获取我的个人信息时,对方开始语焉不详,甚至直接挂掉了电话。另一个例子是当我和朋友聚会结束,一起叫车,因为我此前是滴滴的“资深用户”,朋友们则不常使用这个软件,结果每次都是我的车应答得最快、到得最快,不得不怀疑,滴滴平台是否对我进行了“区别对待”。
 
一个例子关系到个人信息泄露,一个则是“大数据杀熟”,都是本次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重点“关照”的问题。现在无论是上网买个火车票,登陆一下银行网站,还是写个大众点评,我们的个人信息都被无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相较发达国家已经有完整的隐私保护体系,国内的信息泄露问题更加严重,“防不胜防”,消费者甚至无从保护自己。此外,相比坐地起价和敲竹杠,“大数据杀熟”更是杀人于无形之间,“看人下菜碟”:通过深挖用户的过往消费记录,让算法洞悉其偏好,一心追求利益最大化,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鉴于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人终究难逃被大数据“收集”的命运,只能希望此次的草案并非一纸空文,能够确实实施监管,改变网络平台用户“裸奔”的现状,让算法更好地服务而不是“算计”消费者。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