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或已从阿里离职
杨波
1、高晓松此番离职之后,“阿里为何做不好大文娱”的提问,恐怕又会引发外界的讨论,同样是大手笔投资音乐、视频、短视频、资讯、游戏、动漫、文学领域的公司,腾讯是构筑了一个大文娱帝国,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是NO.1,而阿里除了入股的微博算是给娱乐圈贡献了诸多口水之外,几乎在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没有第一,甚至在音乐、长视频等核心赛道上,连第二都没捞到,距离强两名的差距越拉越大。
2、在知乎上面,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也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百度下。个人的看法是:阿里的文化,对于强势执行力的推崇,过去对于电商、线下零售、云业务这些赛道都是加分项,甚至是阿里可以突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在大文娱领域,恰恰是这种过于强势的执行力文化,反而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导致阿里大文娱屡战屡败,境况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3、举个例子:在阿里的大文娱战略中,2013年收购的虾米音乐是重要的一环,当时虾米在音乐圈的口碑是很好的,用户的忠诚度也很高,虾米和后来收购的天天动听构成了阿里音乐集团。2015年以“矮大紧”花名进场的高晓松,成为阿里音乐的董事长,又折腾出一个叫阿里星球的产品,几番折腾之后,结果就是新用户并没有买账,老用户避而远之,在两大竞争对手的包夹下,腾讯不断构筑版权壁垒覆盖全用户群,网易音乐则主打白领人群做精英化产品,虾米音乐呢?却是在不断的改版中,在内部也被边缘化,每一次改版之后,用户就掉一个层级,最终落了一个被关停的结局。
4、阿里音乐的没落,跟高晓松这个董事长当然有直接关系,但是高晓松毕竟只是一个音乐人,不是职业高管,包括高晓松的上级俞永福,以及阿里私有化之后的优酷土豆,几乎都是走的同一条路线。更为讽刺的是,据说高晓松和大文娱板块,对于阿里的最大贡献,就是前几年火爆的阿里双11晚会,请了很多大牌的艺人,包括海外的大明星,比如玛丽亚·凯利、泰勒·斯威夫特等人,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讽刺。
5、在马云时代,阿里凡是收购一家企业,一定要让阿里的企业文化灌输其中,做的好当然就没有问题,但是做的不好的赛道,比如文娱、社交媒体、游戏等赛道,代价同样不小,那些很难融入阿里强势文化体系的员工、创始人,就会被无情地淘汰,这一点在文娱板块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文娱本质上还是一个创意产业,它的成功逻辑,绝非是通过强大的执行力,就能创作出好作品,恰恰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所谓的KPI导向和结果第一,甚至会是南辕北辙。只是,过去这种情况在电商业务这台印钞机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当游戏规则改变之后,这两年后遗症和问题就纷纷表现了出来。
6、举个例子,爱奇艺在今年全年最火爆的作品《赘婿》,版权是腾讯的阅文集团,这种老大给老二提供弹药来打自己家平台的案例,在阿里的文化里面可以想象吗?
7、形成对比的是,在阿里强行合并之前,优酷和土豆的风格非常鲜明,用户群也不一样,本来双方是具有很强互补性的,但是为了阿里的KPI需求,硬生生搞合并,把土豆直接就地掩埋,主打优酷。结果优酷并没有成为行业第一,现在连现在第三的位置都得靠集团来不断输血,所谓的优酷会员,有多少是买了淘宝88会员的用户呢?这种半卖半送的会员体系,不要说跟行业涨价的整体趋势大相径庭,甚至过两年之后,可能连中移动的咪咕都会迎头赶上来了。
8、马云不懂编程,却能把淘宝和支付宝做到中国第一,让程序员们财务自由。马云很懂娱乐,还找李连杰拍了电影短片《功守道》,又请来了高晓松这样的文化人,结果却让阿里大文娱成为投资板块中“扶不起的阿斗”,距离腾讯文娱帝国的距离,更是越来越遥远。如果联想到这两天北京环球影视城开园时间引发的热炒,里面的功夫熊猫、侏罗纪公园、小黄人等经典IP,在同一个起点上,不差钱的阿里为何把文娱板块做成现在这个样子,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下了,为什么阿里的文化中就孵化不出精品的IP呢?
9、在马云时代,阿里的执行力文化强势到什么地步,业内应该都有所耳闻,供应商与合作商私下的怨气也很大,从路透前两天披露的“开除了10名涉案泄漏性侵指控文章的员工”的大新闻,其实就可见一斑,简单粗暴的结果导向思维,就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在大文娱上,在过去大半年的反垄断中,其实也让阿里受伤不小,在去马云化不可避免的大前提下,现在的掌舵人确实应该思考,2022年的阿里,如何让文化更加柔性,让简单粗暴变成春风化雨,多一些宽容度并非世界末日,却可能给未来的阿里多留几个窗口。
田律师
之前高晓松加入阿里大文娱颇为让人意外,但是阿里的文娱一直做的不太好,也不知道其实因为高晓松这样的文化人不适合做生意呢?还是因为阿里并没有文化娱乐产业的基因。
但是最近赵薇和高晓松的作品接连下架,很多解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再加上二者都跟阿里有莫大的关系,这也让坊间传闻纷纷。对于高晓松来讲,此番从阿里文娱离职,也不知道是他在跟阿里撇清关系呢?还是阿里与之撇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