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两次发函要求福建学校更名,当地教育局回应
李良东
中国人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是深入骨髓的,所以有限的名校、名师资源被广泛“征用”屡见不鲜。比如政府新设开发区、房地产公司开发新楼盘,往往会宣布名校或名师入驻,让人顿感蓬荜生辉文曲星相伴左右。这些年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类名校分校,国内外名校兼而有之,从幼儿园到大学不一而足。为了带动地方经济或拉升房价,名校和名师成了标配。但教育质量的提升周期往往长过长官的任期,缺乏耐心的便不惜强制要求当地优质生源入校,以达成尽快体现名校和名师价值的愿望。
荒唐景象皆是利用了对优质教育的敬仰,趋名趋利之故。北大诉宁德学校名称侵权案,各有说辞,需待相关部门厘清事实原委,司法机构予以裁定。若是信了这宁德的学校便是“北大”的衣钵传承,那便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了。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正确解读是“学有余力应做实践,做事有余力则应继续学习”,谈的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但架不住现实中被理解为“学得好就可以做官,官做得好就有大学问“。所以上清北有助于当官,当了官就可以再职混个博士,成了有一定普遍性的情形。把”学“的目的归总为”当官“,而非”学问“似乎是被四书带偏的,《大学》中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示了修己(学)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为官)。从春秋战国到数字化的今天,孟母三迁指引了太多希望靠近名校进入名校、接触名师受教于名师的父母,用学区房开路。
双减加上房住不炒政策的推动与落实,正在打破这样的局面。按学区抽签入学,学校间校长和教师强制流动,严查名校授牌等等,在消除一部分焦虑的同时似乎又在形成新的焦虑。稳定优质的教学质量需要长期研习与呵护,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家长们真正焦虑的还是在于孩子们的成长与人生 – 学不好则不能上好大学,不能上好大学则没有前途。共同富裕尚在追求建设之中,如何消除未来不确定的人生焦虑恐怕是这个不停加速的社会要真正重视的问题。
大猪脑子王大可
好家伙,我以为是河 北大 学呢。。。
我达文西
北大清华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学府,自然对其校名使用非常注重,这背后隐藏的是两校的名誉和知识产权。
而福建这所学校却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已经注册了校名商标,这与北大的校名并不冲突,但就报道调查的情况来看,的确有家庭是慕北大之名而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的,不能不承认还是蹭了北大的名气。
但这种名片应该只能营造起步阶段的吸引力,从长期来看,学校还是得在当地有过硬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毕业去向,才能实现持续的招生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