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青岛苏州等热点城市公开存量宅地

2021-09-09 14:3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为了稳定楼市预期,按照部委的要求,包括青岛、厦门、苏州、成都、泉州等热点城市已将辖区内存量住宅用地信息对外公开。数据显示,即便青岛暂时不再供应住宅用地,当前已有的存量住宅项目依然需要两年时间去消化。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53
柏文喜

柏文喜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青岛和苏州等热点城市近日公布了存量住宅用地,据称即使不再新增住宅用地也可以满足现有住宅开发和销售速度两年所需,意在表明楼市的超涨并非由于地根过紧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因此加大楼市调控和监管力度、推动存量土地加快开发是必要的。

这一点确实不容否认。不过市场常识是,楼市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也就是说楼市行情是由人口、土地、金融这三项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而并非只取决于其中的一项,因此绝不能只拿其中的一项来说事,而将楼市的起落归因于其他因素,否则这就有了明显的推卸责任与不负责任的成分了。

明眼人都知道地根和银根被紧攥在政府手中,人口流动也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受产业吸引与政府政策的双向作用。譬如有的一线城市就明显以或明或暗的政策强制、政策引导或者以不断推高居住成本来挤压和排斥所谓的低端人口。

政府在土地财政最大化这个底牌之上,长期以来将地根、银根和人口政策玩弄于股掌之上。当楼市被推高到民怨沸腾或者金融风险聚集严重的时候,就总会拿这三要素之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说事,而将责任归咎于其他几项,再不济也会转嫁给开发商和市场,谴责他们缺乏道德的血液。

譬如在总量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的情况下,此轮楼市周期的上涨来自于流动性过剩压力之下通胀预期高企所推动的避险性需求,因此此轮楼市普涨区域都位于具有较强抗通胀性的都市圈与核心城市等。此时如果再以存量宅地数量相对充裕来证明楼市上涨并非由于供地不足,显然是在王顾左右而言他,无异于缘木求鱼了。因为这些热点城市的存量宅地与空置房一样都具有较好的抗通胀性,既然为保值和抗通胀买房置业而并非完全为了居住才导致了大量的空置房的产生,那么开发商持有宅地而不开发自然也就符合商业逻辑与商业伦理了。

当然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开发商必须按照土地出让时约定的开发进度开工与开盘以增加供应进而平抑楼市,但是很显然在拖延开发坐拥土地升值和减缓开发速度以减少入市量来推动房价与地价循环上涨方面,开发商与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是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否则也就不会留存下来如此巨大的宅地存量不投入开发了。

既然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围绕土地财政在囤地不开发方面形成了足够的默契,那么如何寻找借口与理由让囤地不开发不构成违约就只沦为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了。因此有开发商在重点城市和热点城市囤地20余年不开发也未受到太严重的处罚,也就不丝毫见怪不怪了。

另外,既然是在以维护楼市稳定为名,以各种调控与监管措施来行维护和保卫土地财政之实,那么在戏演砸了时的地根、银根与人口政策之间的相互推责也就更成了原本就是演戏的“戏中戏“。因为从来也不见被推责的哪一方被追责过或者负过什么责,一切都是说说而已,而背着原罪、被斥为最缺乏道德血液的开发商们即使囤地多年也从未受过伤筋动骨的处罚。

别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55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国家严控房地产的政策是越来越多,现在这个要求地方进一步规范存量住宅用地信息公开的《工作函》来的正是时候,对一线城市的管控已经很严格,现在对于下线市场也开始管控。也算是意料之中。

曾经各地囤地等升值,现在行不通了。过去二十年,一路上涨的除了房价,还有一起上涨的土地价格。很多房企买地之后迟迟不开发,而是等待地价上涨卖出获利成了常规操作。正如文中所说像青岛和厦门等城市有大量的存量宅地,就是这样一个原因。那么囤地行为严重扰乱了楼市的正常秩序,加深了热点城市供需矛盾。现在国家终于出手,出台新政要求地方按时公示存量宅地详情,算是大快人心。越透明,市场才会越正规,当然房地产公司的日子会 不太好过,希望老百姓可以因此受益。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