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简史:来自这门“方言”
张国防
孔子老夫子在诵读《诗经》《尚书》时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自己的鲁国方言这事,应该不是据说,因为作为来自孔老先生家乡的同学,小学中学时,同桌、前后左右姓孔的,都是孔老爷子80代左右的后代,他们平时聊天鲁国中都方言,诵读起书来,必定一口浓烈鲁西南口音普通话;写起日记、周记、作文来,脑袋里流淌的,也是普通话话术和语式,倒还真没试过想着方言写作文,其中一点缘故还有,方言中好多发音,没有对应的汉字,相对应也没有对应的拼音。
鲁国公说既然孔老爷子开坛讲学宣讲执政有方侃侃滔滔,那就给老夫子一方水土让其实践一下;那个地方,古称中都,老夫子的官职就是“中都宰”;现称汶上,汶上县志第一任县长,就是老夫子;县城里也有三孔,即是圣泽书院、文庙、思圣堂......不出三年,雅言老爷子还政于方土道法......
方言中不能以普通话语系言明的很多符号,来自远古,古朴生动,田间四季,胡同村头,十里八乡,大地之上原滋原味的亲切。
不过,来北京读书的开始一段时间,班主任强调的第一件事奏是说好普通话。会说还可以,说好太难了。当时也特别项目课堂上老师请北京胡同长大的同学朗读一段为大家示范;后来还和那位朗读的同学晚间下课后跑到麦当劳里辩论普通话相关,最终拜了师学习标准音,可惜没持续多少时间......也就从来没说过标准的普通话了......
刚来北京的前几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转换,确实不会自如;几年之后,也发现,虽然口头交流可以自如转换,但在北京琢磨好的话题,回到家和父母在一起,确实方言体系中,词语、语调、语言体系的逻辑层次等方面,方言和普通话不是对等的,普通话可以言传的很多情绪、情愫、情感,方言中大多只能意会,但相对来说,方言除了朴素,也更浓烈,更接近大地之味和灿烂积极的阳光......
再有几年,有个总结在于,方言来自于远古的狩猎和农耕,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据智能时代的词汇和表达,难以在方言中有对应的要素。
再有,与全球不同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中丰富普通话语系,也有其规模效应,是华人圈中最大的开放系统,在其之上的叠加性、创造性、累积性愈发丰富,不但是词汇语句上的丰富,还有结构逻辑上的多层次,也就更加显得方言词汇和层次相对较窄........
普通话的开放系统愈发普及下,方言密码,也会随着消失的农业税一样,成为历史名词;但最起码如今密码在身的这一代人,终究眷恋回归的,还是那一方水土。也所以,当年麦当劳里的辩论,其实的答案是,生于北京的她普通话好,因为那是她的家乡;生于中都的自己方言好,因为那是自己的故乡......
至于高考语文的第一道选择题,北京普通话搭一眼就能选对,方言同学们看一眼就过因为看多少眼也选不对,考卷的多一分少一分的,没所谓喽......
===
我与春风皆过客
中国人的七大方言,构成了母语的谱系源流。寻找我们精神深处的故乡,或许可以通过方言的寻找倾听,让漂泊的灵魂安然落地栖息。蔓延的方言,塑造出了一个城市的集体性格。
方言,也是血液,在一个城市的血管里奔突、融合。方言顽强地在城市里得以流传,似乎也让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更加强大,这也是一个城市海纳百川的襟怀。
可惜的是方言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