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量化私募年薪百万元招聘实习生?业内人士:有过度营销的成分
温和的强硬派
百万年薪的量化研究员,这并不单纯是噱头,首先是今年震荡的A股市场下,量化私募基金的稳定表现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资金流入导致百亿量化频频出现,更大的规模更多的管理费收入,使得量化私募有了更多招人的底气;其次,量化基金本就是一个高人才密度的行业,这两年在行业收入提升下,大量有海外量化基金经验的大牛回归,带回了成熟的方法和策略,让国内的私募基金颇为获益,持续的人才投入带来了基金业绩的提升,量化私募也更愿意开出高价码拉拢人才;最后,量化策略本身存在容量的问题,不少带来超额收益的策略往往容量只有1-2亿规模,这就意味着当这个策略被论证赚钱后,不断涌入的新资金会进一步要求量化私募基金增强人员配置,你不配置优秀的人才,你就被淘汰。
而事实上,量化私募这几年的“内卷”颇为严重,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个行业不断上演,过去几年知名的黑翼、平方和在今年趋于平淡,更刺激了行业对于人才和硬件的投入,如果你不想输,你就要一直跑下去。有时候我们看到了量化私募的光鲜亮丽,但却没看到核武般竞争背后的残酷。
当然,现在武装到牙齿的量化私募已经从过去的”低频“走向”高频“,这也使得量化私募的投资逻辑变得更加模糊,基金多空仓位的调整完全来源于机器学习,好股票和差股票的因果关系在模型中变得更淡,从投资上看,也许”高频“和”机器学习“更符合市场的方向和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极大偏好。但越来越高频的量化私募行业,在内部竞争下最终走向内卷,都是镰刀的市场,又怎会有超额收益?
从美国金融的经验看,伴随着量化私募的规模越来越大,高频策略的小容量必然会使得他的影响力趋于式微,而低频策略更注重因果性的特征,更能帮助市场发掘好公司,让资本市场更加有序的运转。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将会是境内量化私募必然要走的道路,从核武竞争的焦虑中走出,以机器学习的效率叠加主观投资的优秀理念,才是未来我们真正要走的路。
不解忧杂货摊
头部量化私募基金招聘实习生都已经达到了百万年薪,这无疑让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士瞠目结舌。这不仅折射出私募管理行业整体规模的庞大和明显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出私募管理和AI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
当然,这种宣传或多或少会有些吸引眼球的成分,但也着实证明了量化私募人才的稀缺,这些私募机构高薪礼贤下士也绝非虚言。未来的量化私募行业将会更加做实做精,这些高材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竞争也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