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处煤矿“增援”消息属实,四季度动力煤有望摆脱紧缺
柏文喜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10月7日一纸释放72座煤矿产能的紧急通知,让市场对中国内地四季度动力煤摆脱紧缺的问题立刻充满了信心。看来有形之手,就是拯救当前电煤短缺和保证电力供应的决定性力量。不过,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之前的电力短缺并非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造就的电煤供应不足所引发的。因此,解决电煤不足和电力短缺的问题,在电煤生产和电力生产都高度国有化的情况下,就纯属行政权力的不作为或者选择性作为以及作为不当层面上的事情了。这件事说白了就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表面看来,当前的电力供应短缺和拉闸限电的普遍化,是由于“市场煤”与“计划电”的价格冲突造成的发电侧煤电企业消极怠工所引发的电力供应不足,再加之“双碳”目标阶段性政绩考核下地方政府拉闸限电限产的硬核措施推波助澜所造成的,但实际上却是电煤生产和煤电企业高度国有化之下利益博弈和倒逼监管部门的行为综合演绎出的结果。而电煤的供给短缺,既不是因为真正的产能不足,也不是因为消耗占比本来就不高的澳煤进口受限所致,而是因为上一轮电煤生产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指标执行的过于刚性所引发。坊间曾经有传不少地方在电煤去产能中,出现过超产入刑的现象。
解铃还须系铃人。电煤去产能中由行政权力制造的电煤短缺所推动的煤电价格冲突下的电力短缺,在9月30日国常会的严厉保供要求和禁止随意拉闸限电的警告之下,立刻有望获得快速与高效的解决。由这一演变过程与结果来看,煤电紧缺导致的电力供应紧张的根源,绝不是表面上所呈现的煤与电的价格冲突问题,而是施政层面的利益部门化和政策层面的缺乏系统性、前瞻性,以及施政考核的过于刚性与不顾及实施效果的思维所致。
回到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职能延伸和作为市场替代产物的这一实质层面来看,所谓的企业盈利考虑与价格冲突根本就不是此次电力短缺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价格工具这一市场配置资源的指挥棒对于国企而言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与偏好选择更多的是受行政权力所支配的。而此次煤电企业怠工造成的全国性电力供给不足,再一次证明了因深度国进民退而深度国有化的煤炭与电力行业所回归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本质,是短缺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因此,计划经济成分和国有经济程度较高的发展模式,貌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是也只适用于少数领域而不宜过度扩展其范围,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解决短缺问题。否则,随着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大面积回潮,陷入短缺的,可能就不只是电力供应这一个方面了。
经济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回归经济学常识与经济规律本身。行政权力只要介入经济领域,就只能依靠破坏市场机制和制造短缺才能提升自身的租值,而行政权力介入经济领域所制造的短缺经济的后果,却是需要由全社会来付出代价的。
大狗文
无论现在碳中和和新能源的呼声有多高,我们所不可能忽视的一个现实就是,中国近四分之三的发电量来自化石燃料。减少使用煤炭确实是中国政府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支柱。
但是处于北温带的我国,在秋冬季一般都会面临取暖季,电力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如果煤炭供应短缺,就会造成电力危机。前段时间各地兴起的限电风潮就是一个集中表现。因而对于秋冬季来讲,保障煤炭产地的供应自然是重中之重。
遇见未来
以前可以进口,为什么这次不可以从国外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