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政策叠加涉疫垃圾回收, 再生塑料行业机遇闪现
苏牧野
根据近期刊登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需求激增,全球产生的塑料垃圾是2019年的两倍以上,每天大约有34亿只一次性口罩/面罩被丢弃。由于人们居家时间更长,外卖、网购和快递导致的塑料包装大幅增加。科学界已有共识:一场新冠疫情,正在逆转多年来全球在减少塑料垃圾污染上取得的进展。
个人防护类的塑料制品相比较普通塑料垃圾,还更为棘手。一是因为它们可能被病毒污染,因此无法被回收中心收回,只能更多通过掩埋和焚烧来处理,这种办法明显偏离了塑料循环的大目标。二是,人们几乎习惯了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随意丢弃这类塑料垃圾,不充分的塑料废物管理会导致这些塑料在土壤和水生生态系统中惊人的积累。例如,2020年约有15.6亿个口罩(约5.66百万吨塑料)最终进入海洋。包括口罩在内的大块塑料垃圾可以分解成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被海洋和淡水生物摄入,同时在陆地植物和动物中积累,还会以"塑料雨 "或 "塑料雾 "的形式在大气中传播,并成为病原体和有毒污染物的潜在载体。
因此,科学家们都在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确保疫情期间产生的塑料垃圾被收集、隔离后再综合处理。比如,所有的废物处理中心应当实时掌握收集到的塑料垃圾的数量、类型和源头,可能被污染的塑料垃圾应该收集在有专门标签的可重复使用的容器中,以便于分离和处理。对于这些塑料废物,需要施加一个结合了机械和化学技术的综合处理过程。比方说,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加氢裂化技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低,而且对污染物的控制更好。
无论如何,新冠疫情只是加剧了在疫情之前就很糟糕的一个局面,那就是一次性塑料的广泛使用。疫情导致多年努力不进反退。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利用这次危机,真正在国家层面上重视起塑料垃圾的处理。
杨三
应对新冠,瓶瓶罐罐怎能缺少?在新冠进入长期共存状态之后,我想国家也需要进行更多的环境考虑,比如,需要限制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并尽可能增加可持续替代品的使用。据中国的南京大学学者发表的报告,水量最大的10条河流携带的新冠塑料垃圾占全球河流携带总量的79%,这些河流也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伊拉克东南部的阿拉伯河、印度河以及长江。除此之外不要忘了,口罩也是非常重要的塑料制品,查询到资料,在2021年我国处于局部爆发局势时,每天也依然要消耗1.5亿只口罩。说疫情产生的塑料丢弃潮“催生”了双碳企业的风口,这个逻辑似乎走不太通,毕竟企业的反应具有滞后性,这些垃圾被丢弃到大海之后,已经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这就已经为时已晚。